華為造車傳聞再起,余承東接管汽車業務?
華為的汽車業務又現新進展。
11月16日,36氪消息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在與消費者BG進行整合,目前兩個部門在投資層面已經合并,而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
目前,華為方面尚未就上述報道發表回應。記者向華為內部人士求證,對方表示,公司內部還沒有正式文件,感謝關注。不過,結合華為此前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這番調整并不意外。
此前,在智能手機Mate40系列的國內上市會上,華為“順便”發布了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當時不少汽車媒體感到意外——如今看來,手機與汽車產品“跨部門”同臺亮相,顯然不是“蹭熱點”那樣簡單。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興起,消費者BG成為華為近年來的增長引擎,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則剛剛成立一年多,此前隸屬于華為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業務管理委員會,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統領——作為華為組織架構中新成立的一級部門,汽車BU的成立標志著,華為正式進入智能汽車的供應鏈。
汽車BU承載了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系統性布局,不過其尚處于發展的初期,產品目前只有小規模的應用。而從華為全局來看,其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早已展開,其中,消費者BG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部門。
華為的車載5G模組、手機-車機映射系統HiCar等常見方案均出自消費者BG,而汽車BU的智能座艙方案也在技術上與上述業務有所重疊,分析指出,兩者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整體的資源利用效率。
對于汽車BU而言,此次調整到消費者BG及其獨立的管理委員會麾下,或也意味著業務方向由to B轉向了to C。兩者整合的消息發布之后,市場上再次掀起“華為造車”的討論——盡管華為各高管已經在多個場合強調過,華為“不造車”。
華為方面一直堅稱不會造車,而是會幫助企業造好車。視覺中國
余承東接管汽車業務?
華為汽車BU整合并入消費者BG,之前便有端倪。
今年10月30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對外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英文全稱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較為罕見的是,HI品牌是在華為Mate40系列的國內上市會上發布的,只在最后15分鐘匆忙亮相。
同屬華為旗下業務部門,二者同臺發布本是正常,但此前,華為汽車BU已經單獨舉行過媒體溝通會,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這塊業務的獨立性,因此那次發布令不少汽車媒體感到“費解”:汽車BU完全可以獨立發布HI品牌,跟在Mate40系列之后,難道是為了“蹭熱點”?
彼時,汽車BU或已經在向消費者BG內部傾斜,在同一管理委員會下面,雙方同臺亮相在操作流程上也更為方便。近期,華為的一系列動態則進一步體現了余承東與汽車BU的關系。
首先是HI品牌發布后的幾日,11月上旬,余承東曾率隊到訪中國藍谷,與北汽新能源總經理劉宇、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兼ARCFOX BU總裁于立國等進行會面,這是余承東第一次到訪藍谷。
有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北汽新能源ARCFOX是華為合作較深的品牌,其首款產品ARCFOX極狐αT是首批搭載華為車載5G模組的量產車型。而此前王軍也表示,HI品牌的最新技術將在ARCFOX系列車型上充分應用,這意味著,ARCFOX或是華為HI品牌打開市場的關鍵一步——在此背景下,余承東的到訪別有意味。
其次是上周,在長安汽車宣布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的發布會上,與會發言的不是徐直軍,而是余承東。余承東通過視頻發言表示,“百年汽車產業與ICT產業一樣面臨著新時代的變革。長安汽車和華為擁有著相似的堅韌不拔、扎扎實實做事的精神內核。兩家公司強強合作,面向未來智能化、電動化汽車時代來臨,共同打造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和產品。”
長安汽車與華為在車聯網、5G生態圈方面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隨著雙方(以及寧德時代)聯手打造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彼此之間的合作有望進一步加深,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和方案也將大概率在該品牌上落地。
華為真不造車?
汽車BU整合進入消費者BG后,外界的直觀感受是,to B要轉成to C了——華為造車的傳言再次引發討論。
有分析認為,華為不造車只是現階段的戰略,因為切入汽車行業還是需要取得主機廠的合作與支持,但長期來看,華為還是會造車,但分為兩塊業務,一邊是傳統的to B,一邊則是to C。還有分析指出,華為造的車未必會叫車,而是叫“智能座艙”,這就類似于當年華為說不做電視,但做了個智慧屏。
外界對華為造車“重燃希望”,一方面是因為所屬業務部門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源于對新掌舵人的期許。
余承東在華為體系內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曾力排眾議建分布式基站,奠定了華為在無線業務的優勢地位,后又轉去做手機業務,并大刀闊斧地砍掉低端貼牌而嘗試做高端自主,結果又一舉成功,之前放下的豪言也一一兌現——這樣風格的掌舵人,無疑給華為的汽車業務平添了一股沖勁,真造車了也不是全然不可能。
從華為當前的處境來看,在消費領域再拓展一條賽道也符合邏輯。有分析指出,華為的業務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出售榮耀之后,作為一家體量巨大的公司,其原先的終端業務和運營商業務不足以支撐其長久的增長,智能汽車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汽車BU的業務介紹上不難看出,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上,華為幾乎擁有全套技術。其五大業務板塊覆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和智能車云,其中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已經推出了量產產品,并且實現了商用。
這也是外界一直認為華為會造車的底層原因。
不過,華為方面一直堅稱不會造車,而是會幫助企業造好車。為適應“軟件定義”時代的要求,華為還特別強調會與車企進行合作方式的創新,采用“聯合開發”的新模式。
華為汽車BU的核心是“一個架構+三個平臺”。在軟件定義汽車趨勢下,華為突破了汽車行業原有的分散式架構,打造了“計算+通信”的全新架構,基于該架構,華為將汽車所有功能歸類后交由智能座艙、整車控制和智能駕駛三個平臺控制,通過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統將每一個平臺都打造成一個生態系統,并推動標準統一以便執行部件配合和第三方開發。
而行業變革下,多家車企也開始調整研發重心,今年下半年以來,一汽奔騰、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等都先后發布了最新的架構。在車企加速智能網聯領域的自研步伐時,華為會是何種定位呢?
就如華為此前所稱,其做的是“增量供應”,車企自研相關技術的同時,同樣也需要華為等供應商的支持。以北汽新能源ARCFOX為例,其與華為共同成立了“戴維森1873實驗室”,雙方共同開發全新一代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技術。
不過,這一顛覆傳統業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聯合開發新模式必然需要更多的溝通與磨合,雙方的功能定位能否達成共識、利益如何分配,都將是考驗行業的現實難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