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技改進行時:機器換人成大趨勢
品牌需要積累,技改卻是箭在弦上。
凌蘭芳告訴記者,雖然裝備落后仍是湖州絲綢行業的現狀,但是,近些年來湖州絲綢行業整體發展出現的一個大變化,就是持續進行大技改,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
據他介紹,2014年,絲綢之路集團旗下歷史悠久的永昌絲綢把傳統工藝搬上新設備,引進了意大利進口的劍桿織機。這種劍桿織機每臺投入約150萬元,雖然投入很大,但卻使產品質量大為提高,更關鍵的是能高效生產新品種,使公司一年開發了480多個新品種,產品風格多樣化明顯。
與先進的工藝設備大大提升了絲綢之路的產品創新能力不太相同,湖州更多的中型企業引進先進設備、進行大技改的意義更在于,通過“機器換人”,每年給企業省下了一筆不小的人工成本。
湖州新恩實業有限公司就是一例。媒體報道稱,2013年11月之前,湖州新恩實業有限公司還停留在有梭織機時代。2013年11月1日,公司董事長周新林決心把100臺有梭織機全部淘汰關停,全新引進了20臺劍桿織機。20臺劍桿織機雖然一下子投入了大約800萬元~1000萬元,但是在隨后1年多的時間里,新恩實業的用工人數減少了90多人,每年節省的人工成本大約為460萬元。周新林認為,在當前人工成本不斷高漲的背景下,以“機器換人”是企業升級的一條必由之路。
凌蘭芳則提供了一組數據。他介紹,湖州生絲產量大幅減少以后,絲織業卻逆勢發展,湖州市織造無梭化率近兩年達到75%以上,擁有先進的寬幅高效織造設備大約在1000多臺以上,全年消耗生絲近2萬噸,是全世界耗用生絲最多的城市,形成了最大規模的絲綢織造產業集群。
而結合當前形勢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的思路,凌蘭芳認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改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研發設計信息化。“現在不少企業幾乎沒有研發設計,閉著眼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生產老品牌,賣了一輩子雙縐、素縐緞。這樣不行。”
其二,凌蘭芳認為,信息化還得包括生產工藝的信息化。“裝備信息化和生產信息化,把質量控制從事后檢測移到事前設定,提高效率和品質。”
第三為經營管理信息化。“在經濟全球化、渠道電商化的今天,經營信息化是保持競爭力所必須的。”
從做產品到做品牌,從做企業到做產業,62歲的凌蘭芳未曾想過要退出。他對絲綢的熱愛還在,對產業的思考就在。“我在省里‘新常態,新發展’的研討會上提出過,跳出絲綢、發展絲綢是絲綢產業轉型升級重要路徑。當前的痛苦是傳統經營生產模式與市場需求越來越不適應引發的,這種痛苦還會加劇,但整個產業必須跨界發展,我們的格局可以更大一些,思考可以更寬一些,戰略可以更高一些,用創業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