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用品“沒標準”背后的無奈
說到體育用品標準化,可能熟悉的人并不是那么多,不過從中小學校園的“毒跑道”到國際國內賽場屢屢出現的“菜地草皮”,其背后的基礎問題均是標準化。
記者走訪甘肅、福建等地對體育用品標準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調研,調研發現我國體育用品標準體系存在著標準少、標齡長、水平低等諸多問題,某些領域落后于時代,某些領域甚至處于空白狀態。“沒標準”背后有“危”也有“機”,一方面在國內要加強建立適應新時代標準化體系的緊迫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體育用品在國際上也沒有標準,如盡快做出合適“中國標準”,則可能使中國在世界標準化領域實現“彎道超車”,樹立體育用品“中國制造”的新形象。
體育用品產業“沒標準”的現實
相對于很多其他行業,我國的體育行業,無論是在體育用品業還是體育服務業方面,標準化的發展均比較落后。在問到體育用品標準問題時,從業者們最多的回答就是“沒標準”。
長期從事鐵人三項項目的森地客公司董事長侯鳳祺說:“鐵三目前是沒標準的,這塊嚴格意義上來講需要做標準,因為要根據運動特點,對相應的面料、自行車、鞋都有特殊要求的,這些全部都是要有一個標準。”智能運動表制造商福建宜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艾琪說:“在智能手表方面,每個板塊雖然有傳統標準,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系統標準,都是一粒一粒珍珠,沒有一根線穿起來。”
原甘肅省體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劉志忠曾長期關注體育用品標準化問題,他對記者表示,中國國內體育用品標準化領域目前主要存在著6大問題:1,標準少,不僅標準數量少,而且關注的人也不多。2,標齡長,如航空體育領域,有些1991年制定的標準到現在還在用。3,重要性認識不足。4,體育標準化建設隊伍薄弱。5,標準化的實施和落地存在問題,政府和大眾對于實踐標準化的益處沒有充分認識。6,對于標準制定的理解深度不夠,學術界探討問題止步于宏觀,對細節的研究還存在空白。
“沒標準”的現實讓國內從事體育用品制造的企業們無所適從,想要做出高標準產品的企業,往往采用國際標準,在國內市場上,由于各家企業遵循的標準不同,產生了很多惡性競爭現象,“毒跑道”就是這種惡性低價競爭的一個產物。
原因:人才奇缺 訴求不一致
國家體育總局器材裝備中心體育標準部目前一共有6人,但現實情況是,一個體育用品標準的制定通常需要一到兩年,而中國在這方面所面臨的缺口又十分龐大,該部門主任侯力波和他的團隊所做的工作顯得杯水車薪。
劉志忠認為,體育標準化人才十分緊缺,他說:“體育標準化建設的隊伍太薄弱,基本上沒隊伍,甘肅一個沒有,其實各省都應該有。如果每個省都能有這樣一個負責標準化的機構,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高危項目,目前國內能驗收的只有兩家,一家是總局的體育服務中心,科研所下屬的,還有一個是一個公司,但是全國這么大,他們能做得過來嗎?”
導致體育用品標準化水平低的原因除了人才數量不足之外,還包括負責部門過少、執法權限不夠、缺乏有效監管等等,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各方訴求多、難以達成一致,是造成標準化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侯鳳祺表示,作為這一領域的大企業,森地客一直在按照歐洲標準來做產品,也曾想過要牽頭制定中國自己的標準,但最終“由于北方、華東、華南訴求不一樣,我來牽頭,但在聯系的過程中,每一家都不是很主動”。
侯力波曾經帶頭做了室外健身路徑的國家標準,制定這個標準的時候邀請了技術監督部門、院校學者、消費者代表、政府官員、企業代表、用戶代表等,在制定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他表示,體育用品行業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有的標準制定得比較低,無法與國際接軌,但定高了的話,很多低水平制造企業又反對,所以存在問題很復雜。“比如產品的使用年限,從消費者和國家利益考慮,原來準備定10年,但企業反對,說定的時間太長產品銷售周期就會拉長,協調完了之后訂的是8年,”他說。
出路:做好上層設計 目標放在中長期
標準問題是基礎問題,事關一國、一領域產品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中國體育產業若要健康發展,必須要盡快建立健康、高效的體育用品標準體系。“毒跑道”等事件,只是中國體育用品標準化在制定、執行、監管方面存在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及時建立合理、高規格的標準體系,下一個出問題的可能就是毒泳池、毒草皮、毒球拍等等。
業內人士對此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概括為:
首先,明確體育用品標準化的歸口單位,目前的情況是體育總局與輕工、紡織、化工行業都有涉及,但沒有任何一個部門主管,所以必須從上層理順這一關系,按照國際標準構建體育用品標準化體系框架。
其次,做好體育用品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長期規劃,因為標準化是非常基礎性的東西,周期長、見效慢,因此應該做好中長期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借鑒其他行業的優勢,形成一個能夠穩定、高效、系統解決體育用品標準化體系的長效機制。
第三,針對體育用品制造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以及體育產業體系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加快體育用品制造產業標準體系的建設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的力度。由于體育用品標準化需要大量既懂體育、又懂法律法規、又懂經濟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尤其是體育類院校需要加大這類人才的培養力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