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奉獻之路上,“紡織之光”志愿者與“光”同行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對志愿服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寄予期望,他勉勵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要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為打造一個“有溫度”的行業基金會,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在成立25周年之際,表彰了20位“紡織之光”優秀志愿者,他們默默地為行業科教事業無私奉獻,他們是當代紡織行業的“追光者”,是“紡織之光”的“同行者”,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者精神的“踐行者”。
01 奉獻
“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計報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權的情況下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的活動,這些都體現著高尚的奉獻精神。”
郝杰是《紡織服裝周刊》主筆記者,身為“紡織之光”第一批志愿者,多年跟隨紡織之光的腳步,讓他對基金會抱有深厚的情感。郝杰認為從大的層面而言,基金會承擔著助力行業科教事業的責任。對他個人而言,“紡織之光”志愿者團隊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有著共同的目標,通過奉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身價值,為這個大家庭增光,奉獻自己的“光和熱”,這是一種榮耀。
去年疫情爆發初期,郝杰出于職業敏感,緊密關注到基金會有序展開的系列捐贈活動,郝杰作為第一作者最快地參與到基金會抗疫捐贈的報道中。只要有一筆捐贈,他就開始搜集相關素材,迅速完成新聞報道,保證基金會第一時間發出通稿。一次次搜集素材,一筆筆匯總寫作,一遍遍修改,最終形成一篇篇稿件,通過網絡向行業、社會傳播,給這嚴峻的局勢里添上一抹溫暖的顏色。
郝杰說,每一次捐贈的采訪,捐贈人的故事和話語都讓他感動不已。在郝杰看來,采訪的過程不僅僅是工作的過程,更是思想上受教育和洗禮的過程。每當別人問起他為何如此不求回報地工作時,他都會自豪地說:我是一名“紡織之光”志愿者。
張鐵波是一家企業的銷售副總,當他認識基金會團隊并了解基金會使命后,毅然要求加入“紡織之光”志愿者。每次拜訪企業,他都帶著裝滿《錢之光傳》和基金會年報的大箱子。他希望以一己綿薄之力,讓更多的企業了解基金會在推進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人才成長。他自己帶頭捐贈,還讓朋友們關注和捐贈。張鐵波說他作為“紡織之光”志愿者,找到了人生樂趣,能為基金會奉獻一點力量,個人的自我價值得到了極大實現。
02 友愛
“志愿服務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便是友愛精神。”
徐浙英是一位資深志愿者,2019年她在拜訪基金會,了解到錢之光老部長為國家紡織事業做出杰出貢獻,兢兢業業為國為民的無私付出、勤儉為家國的精神,深受感動。她提到曾幫扶的貴州貧困山區哈青小學破敗不堪的住宿環境。令她沒想到的是,短短的一周,基金會就通過中國家紡協會募集到為哈青小學定制的床上用品,還幫助募集了床和衣柜。她見證基金會團隊的敬業、熱誠、友愛的氛圍,為基金會的愛心和善行所感動。自此,徐浙英申請成為“紡織之光”的志愿者。
2020年初,基金會委托志愿者徐浙英代表“紡織之光”前往甘肅省甘南自治州碌曲縣落實“紡織之光愛益行--情暖碌曲”捐贈8000余件棉服發放活動。徐浙英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環境中,帶領當地十幾位志愿者每天起早貪黑,整理搬運物資,夜宿極其簡陋的旅店,喝著結冰的水,流動發放十七個村落。徐浙英說看到鄉親們在寒冬中懷抱“紡織之光”千里送來的溫暖棉衣,臉上綻放的笑容,尤其是聽到藏民一聲聲對“紡織之光”志愿者的道謝和祝福,苦亦覺甜。她參加“紡織之光”志愿服務,在生命中留下如此難忘的記憶,讓社會多一份溫暖,感覺自己的生命更具價值與意義。
03 互助
“志愿者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也是“樂己”。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和傳播文明,可以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
高文華是一名印刷公司的老板,也是第一批“紡織之光”志愿者。2000年他來北京艱苦創業,紡織行業一直是公司發展的堅強后盾。從日常工作到去年的抗疫活動,只要聽說基金會有困難,高文華都是第一時間主動幫助。他說,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基金會對公益慈善事業的堅持和執著激勵著他,基金會團隊鼓勵和感動著他。他作為“紡織之光”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充實和豐富生活,還獲得了更多學習機會,更好地提升了自身水平。
劉智玉是1998年“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獎學金的獲獎者,當她第一次了解錢之光老部長的事跡及基金會的由來,更加為自己獲此殊榮感到光榮,也因此對基金會產生了很深的感情,希望有機會感恩回報基金會。隨著做志愿者的時間越來越長,她認為收獲遠遠大于她的付出。她說匯入基金會這個“大海”,最終能轉化為我國紡織行業科教發展的工作中的“一滴水”,成為偉大祖國和這個偉大時代的“一滴水”,與有榮焉。
侯亮是紡織之光基金會的募捐“志愿者”,基金會有需要援助地區,他從來都是二話不說、毫無怨言地全力支持。目前,他已為基金會募集價值3000多萬元的十余萬件服裝等物資,以最大的能力協助“紡織之光·愛益行”溫暖甘肅、云南、貴州、湖北、內蒙行動,為貧困群眾和抗疫的醫生們送去行業溫暖。他認為“紡織之光”作為紡織服裝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慈善組織,能夠利用自身優勢,整合行業資源,為行業和社會公益事業貢獻力量,他愿意一直通過 “紡織之光”的優勢,幫助更多的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感,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馬剛在去年疫情期間,有緣成為紡織之光基金會在湖北孝感抗疫工作的“志愿者”。他說基金會的行動力、大局觀和奉獻精神,對捐贈物資的科學管理、后續跟蹤及相關事件的宣傳報道等系列工作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更加堅定做一名有責任擔當、值得信任的志愿者,做一名優秀的信息提供者、溝通協調者、資源鏈接者、科學分配者、公正監督者。
李華是2014年加入“紡織之光”第一批志愿者,兩次獲得“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她認為基金會是一個充滿陽光、充滿愛心、積極向上的集體,尤其是去年設立“紡織之光·藍蝶萬眾一心基金” 募款活動,她全程積極參與宣傳募捐的過程,讓她感到責任感的重要性,也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強大,“紡織之光”強大的號召力和使命感讓她感到振奮和溫暖!她說通過志愿者工作既“助人”,亦“自助”,既“樂人”,也“樂己”。
04 進步
“進步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鄭國峰是政研會秘書長,也是一名畫家。他義務策劃“紡織之光”書畫展、中國紡織藝術展、“紡織之光”論壇, 盡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基金會捐贈人贈送大幅畫作。鄭國峰說作為一名志愿者,就是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把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實踐性擺在前面,做真公益,真做公益。他認為要努力做好“三種人”。一是做中國紡聯“聯合艦隊”建設的“熱心人”,堅定政治站位,提高胸懷格局,處處做維護中國紡聯聲譽,推動中國紡聯文化建設的“螺絲釘”;二是做服務行業鏈接價值的“暖心人”,極盡所能解決紡織企業所急、所盼、所需;三是做“紡織之光”的“貼心人”,珍惜“紡織之光”志愿者這一神圣使命,立足點滴公益事業,發揮自己組織策劃能力,助光前行。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因為我愛這個國家,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么。’”
相信每一位“紡織之光”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也都走過了這樣的階段:見識了這個世界繁華和普通——見過了幫助過的每一個人臉上舒展開的笑容——最終找到并實現自身的價值,經歷了畢生難忘的閃光歷程。
成為一名志愿者,與“光”同行。點亮自己的光,照亮別人的路。
2020年度“紡織之光”優秀志愿者名單
(按筆劃排序)
馬剛、王水元、任志慶、劉智玉、孫瀟、李華、沈敏艷、張放軍、張珍竹、張俊石、張鐵波、易芳、鄭國峰、趙志鵬、趙靜、郝杰、侯亮、徐浙英、高文華、廖斌
劉智玉
李華
張放軍
張珍竹
張俊石
易芳
鄭國峰
郝杰
侯亮
徐浙英
高文華
(部分優秀志愿者照片)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簡介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在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礎上,由一批擁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愿為中國紡織行業科教進步作貢獻的優秀紡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資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成為全國紡織行業性基金會,注冊資金2000萬元。
截至2020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支持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556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205名、優秀教學成果獎1726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18項、應用基礎研究63項、科技成果推廣306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28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28家獲獎單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動支出超1億元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宗旨 科技進步 人才成長 產業升級
(來源:紡織之光公眾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