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聰明、更綠色、更摩登:解碼紡織業“花式”轉型
智能驗布、高速印花、紡旅結合……第五屆江蘇紡織品博覽會暨第十九屆中國盛澤絲綢旅游文化節17日在有著“東方綢都”之稱的蘇州吳江盛澤開幕。記者采訪發現,發力智能制造,向科技要綠色,推動跨界融合,成為當前紡織業轉型共識。
掃一下二維碼,產品的庫存、報價、銷量等信息盡收眼底;一旦機器發生故障,機器人還會自動發送信息到技術人員手機上,以尋求幫助……在盛澤京奕集團,紡織重要工序都已實現智能化。
京奕集團顧問陳春義說,集團采用渦流紡設備,每30萬錠紡織規模用工只需9人左右,而大多企業同等規模用工要在16人—100人。“人均產值500萬元左右,總產值達到10億元,利潤水平明顯領先于行業伙伴。”
智能驗布技術則在產品檢驗領域降本增效。據參展的蘇州巨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利用機器視覺代替人工視覺對布匹進行檢測,實現布匹疵點自動探測、定位、評分、記錄。“人工驗布檢測速度一般在每分鐘20米-30米,且受工人熟練程度影響;智能驗布機檢測速度最高可達每分鐘90米,并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當智能制造‘遇上’紡織,逐步推動產業發展從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變,讓紡織業變得更聰明。”蘇州市吳江區區委常委、盛澤鎮黨委書記范建龍說。
環保,曾是不少紡織企業不可承受之痛。記者在展會上采訪發現,綠色發展愈發成為紡織業主旋律,一場綠色變革正在進行。
多位參展商向記者介紹,企業生產如今已直接由計算機控制,將染料和助劑噴印到織物上,不僅噴印過程不產生噪音、廢水、廢氣,還能對生產中的耗水量、污水和廢氣排放進行檢測,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和資源消耗。
記者在盛虹集團展位看到,技術人員借鑒古老的“草木染”原理,提取茶多酚、梔子黃、黃芩等植物成分,對天然纖維進行染色,創建了真絲草木染高端自主品牌,讓古老工藝成為時尚新寵。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唐俊松說,引領紡織業向生態環保領域創新發展,才能讓紡織成為靚麗的產業名片。
紡織業如何與其他產業共舞?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給出了回答。
零距離觀看蠶從芝麻大小到吐絲結繭的一生,親自動手學習蠶繭作畫、醉墨扎染、靜心刺繡,用蠶桑衍生物制作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秋天的蘇州太湖雪桑蠶文化園中游客絡繹不絕。“舊產業有了新玩法。”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毓芳說,推動紡織、絲綢與文化、旅游休閑深度融合,這種跨界不僅為時代留下一縷文脈,更是傳統產業提檔升級的新視角、新選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