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客觀而又美好的描繪,人們卻看到另一種注釋:2013年波司登關閉門店3000多家,2015年關閉5000多家, 執行“四季化”的行政總裁梁旭輝離職,與日本伊藤忠合作被獨立董事否決——波司登這只巨鴨老了,翅膀擺不動了。
波司登:凜冬將至
羽絨服業務下滑,男女裝業務拓展受阻,波司登的業績跌入了一個冷冬。品牌在凋零,渠道在萎縮。在轉型路上,波司登舉步維艱。
截至今年, 波司登連續19年在羽絨服市場上市場占有率第一。對于這個第一,波司登董事長高德康心里充滿矛盾和不安。另一組數字更讓人揪心:2012年集團銷售額93億元,2013年是82億元,2014年直降至62.93億元,年平均下降率超過12%。
對于這種窘態,高德康的總結是:“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產業結構需要調整,發展需要轉型,驅動方式需要轉變。”歸納為一條,就是向多元化轉變。
對于這個客觀而又美好的描繪,人們卻看到另一種注釋:2013年波司登關閉門店3000多家,2015年關閉5000多家, 執行“四季化”的行政總裁梁旭輝離職,與日本伊藤忠合作被獨立董事否決——波司登這只巨鴨老了,翅膀擺不動了。
羽絨市場飽和,業務螺旋式收縮
在2015年7月,波司登公布了其2014年業績,勉強保住62.93億元營收,成績已是不錯,如果不是高德康在幾年前就意識到依賴羽絨單一產業的危險,實施了以羽絨為核心,向綜合服飾服務商的“四季化”方向轉移,今天波司登恐怕連40億元的盤子都難保住。
產品老化,失去競爭力
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3500多家生產廠和近100多個羽絨品牌,市場嚴重飽和。羽絨服市場顯露下滑跡象:鴨鴨、雪倫、紅豆商場零售額下滑5.15%,此后5年下滑速度均達到1.5%以上,羽絨品牌前十無一逆襲。高德康對集體走衰感到震驚,時年波司登下滑率接近15%。
一個重要原因是冬裝消費風向陡變。2008年始,日韓時尚風靡全亞洲,消費者追捧日韓系,冬裝時尚一夜間變成哈韓哈日的里三件外三件的精巧打扮。而波司登生產線上流出的依然是陳舊的款式,臃腫、保守、缺少時尚氣息。天也不作美,2009年起,南北氣候變暖,羽絨服的保暖需求被降低。韓日潮流撲面而來的同時,羽絨服市場還受到另一股風潮的威脅,歐系的皮草、歐版PU皮、天鵝絨、提花面料、皮革、羊毛材質大規模進入,直接把材質單一、款式老套的波司登一拳打倒。
另一方面,代表世界流行前沿的品牌LouisVuitton、Dior、Armani倡導的流暢、優雅的冬裝理念也成為內地潮流,外資快時尚品牌H&M、ZARA、C&A在內陸的大規模擴張,也帶來更多新面料冬裝的普及,這些都讓內地消費者大開眼界,內地羽絨服市場遭受到了歷史性的顛覆,這是世界性潮流,不可阻擋。
高德康知道潮流不可抗拒,他一方面指揮研發團隊推出“秋羽絨”輕薄型羽絨服,力圖對老產品植入新概念,延長銷售周期。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依靠羽絨市場已經很難保住波司登的地位,在多重壓力之下,波司登提出了以羽絨服為核心,向男裝、女裝、童裝多元發展,彌補單一業務不足,分散經營風險的“四季化”戰略。
內需不振,渠道提速失控
競爭環境在變,但服裝業簡單粗放的外延擴張模式并沒有改變,波司登選擇了粗放式擴張,店鋪從8300多家,猛然增長到13000多家。消費不足,導致內地羽絨服行業性積壓。
庫存占據大量資金,為清庫存,波司登鋌而走險,減少直營,擴張加盟,允許加盟商20%退貨,并且鼓勵經銷商在三四線城市大規模開店以利于消化庫存。渠道快速擴展,但店面多不代表出貨快,消費不振導致經銷商同樣大量積壓,波司登不得不取消退貨政策,庫存造成加盟商資金不暢,積壓導致品相降低。加盟商不得不在價格上大開殺戒,促銷、打折、跳樓價此起彼伏,引起行業性低價競爭風潮,“殺氣”如風的羽絨市場環境極速惡化,整個羽絨服市場銷量連續4年同比負增長。低價競爭反而造成了奢侈品牌的機會,此期間,多品種、高規格、全天候服務的快時尚和奢侈品牌快速在內地擴張,增長率均達到15%以上。羽絨市場被壓縮,消費觀念轉變的大背景下,波司登在2009年3月,及時提出了以羽絨業務為核心的“多品牌化”、“四季化”、“國際化”等策略。
點評:有分析認為,波司登羽絨業務此前偏重“性價化”,應立體覆蓋或向中高端轉移,這種判斷并不符合實情。波司登在2009年前后也曾試圖依托雪中飛、冰潔、康博三個子品牌,實施高中低防守,分別對快時尚和奢侈品牌進行防御。但是波司登受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渠道,一個是品牌。
波司登擅長的是大型商超的貨柜和城市的街邊專賣店。此時,無論快時尚還是奢侈品牌,要么是依托超大規模的大店模式,要么是依托一線城市的國際機場、購物中心等超豪奢標桿性商場渠道,香奈爾、LV、GUCCI、Dior能賣到30000元一件,波司登賣到2000元都會讓消費者感覺貴,顯然兩者不是一個平臺級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