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VS報復性存錢 你選擇哪個呢?
疫情下的超長“假期”里,被禁錮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還有五花八門的消費需求。伴隨各大購物中心、商鋪陸續開業,快遞外賣恢復運營,不少被憋壞的宅男宅女將“報復性消費”付諸了實踐。
浙江杭州大廈恢復營業,五小時銷售額破1100萬元;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已進駐291家購物中心)、喜茶外送訂單早已飽和;廣州陶陶居堂食回歸,不少食客一早就前往排隊……
可同樣受疫情影響,是消費者們的錢包,不少人收入驟降甚至沒收入,“報復性賺錢”、“報復性存錢”等聲音不絕于耳。
近日,微博發起了一項投票:疫情結束后,你會進行“報復性消費”嗎?20.7 萬人參與的投票,僅有3.1萬人表示會買買買。
說“不”的理由有兩類:一是反問“拿啥報復”,二則表示“好不容易在家省點錢”。
可預見的是,疫情過后較長一段時間內,“報復性消費”與“報復性賺錢/存錢”二者間的battle還將繼續。
報復性消費,拉開大幕?
不能聚會吃大餐唱K,出游計劃泡湯,婚禮也被推遲,孩子不能正常去游樂場……因為一場疫情,所有屬于“春節檔”的消費黯然離場。人們“收縮”的不僅僅是生存空間,同樣還有消費欲望。
當正常的消費需求被壓抑得時間越長,影響消費的因素就會變多。再加上,疫情本身給人帶來焦慮、恐懼、抑郁等諸多受限的負面情緒。
于是,“買買買”成為消費者們常見的一種解壓方式。尤其在全國大面積復產復工,門店開始營業,快遞業務逐漸恢復后,一下子釋放出的消費需求催生了“報復性消費”的苗頭。
雖然對于“報復性消費”這個議題,持保守意見的人占多數,但不能蓋住其討論熱度。360趨勢顯示,進入2月后,“報復性消費”一詞的關注度有明顯的波動上升,甚至在3月5日呈現至高峰。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疫情轉好,消費者壓抑的需求會得到釋放。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其演講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們會看到的分別是貨幣寬松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p>
當然,經歷過疫情“重塑”后,時下無論是商家的賣貨方式,還是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已然與疫情前有著很大不同。而這些變化,同樣改變著“報復性消費”呈現的模樣。
去線上,依舊是最熱潮流。據淘寶3月12日發布的《淘寶經濟暖報》顯示,近期有12000個線下品牌入駐天貓開新店。“38女王節”期間,參與的商家是去年的2倍,參與的商品總量增加了60%。超過2萬個品牌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超百分百,淘寶直播一天可帶動成交量增長了650%。
過去兩個月里,加入淘寶直播的新增商家環比飆升719%。其中,直播商家獲得的訂單總量平均每周都以20%的速度增長。
不難看出,為了求生存,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從線下轉戰到線上,試圖為品牌尋找新流量,而直播成為了品牌在線上獲取用戶的有效手段。
相比線上,線下的“報復性消費“來得晚了些。過去的3周時間里,華興投行消費互聯網行業組調研了1000位消費者,約55%受訪者預計疫后短期內出現報復性消費行為。
此外,從最想進行的線下消費活動排序結果可看出,社交屬性強的大眾消費預計會率先反彈。正如一些網友所言:“我的報復性消費,主要是指報復性地吃喝?!?/p>
餓了么數據顯示,2月10日復工開始后一周內,上海人消費了16萬單奶茶;到了第四周,這個數字變成了33萬單,其中一名用戶一次性下單77杯奶茶。近期,不少商家更推出了類似于桶裝水的“桶裝奶茶”,引起熱議。
雖說線下shopping不如吃喝那般“剛需”,但同樣是線下“報復性消費”的一大不可獲取消費場景。
2月20日,浙江杭州大廈購物城正式恢復營業,盡管當日營業時間縮短至五個小時(中午12點到下午5點),但杭州大廈全店銷售額突破1100萬元,超過上年同期全天營業12小時(早10點到晚10點)的銷售額。當日,該商場成交的首一單是耳釘 ,成交額價值六千元。
相較而言,高級腕表等硬奢侈品品牌的線下客流和銷售業績都已接近正常水平。杭州大廈的銷售人員在接受前述杭州網采訪時提到,“名表價格高,顧客還是要到現場比較放心”,而表款細節前期都可以通過線上渠道溝通好,所以顧客到店付完款取好貨就能離開,可以實現最短時間的停留。當日,該商場首高客單價成交的就是一單名表生意,成交額超過35萬元。
以上,不難看出,被壓抑的消費的確獲得釋放,但很明顯地集中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那種“小額、密集頻次”的產品與體驗。
報復性賺錢/存錢,是大勢所趨?
可在“報復性消費”時常登上話題榜時,一場關于“報復性存錢”的反方討論,同樣戳中眾多消費者的心。
疫情的持續,讓相當一部分人群收入及預期收入明顯降低,是個不爭的“殘酷”現實?!叭绻恢睕]有收入,你的錢能支撐多久?”
于大多數年輕人而言,本來存款不多工資不高,還有信用卡、花唄、房貸等各種支出。而在疫情之下,不少“上班族”甚至直接被公司裁員了。
在這些場景下,報復性消費不過一句“過于美好”的空話,反而存錢、賺錢還能保住一份安全感。
就這樣,在社交網站上,能看到一群與消費主義背道而馳的年輕人,正展現出了對賺錢的無比“執著”及堪稱硬核的儲蓄執行力。
騰訊理財通對國內10000名基金投資者發起《基民投資理財行為大調研》。在疫情期間,68%的基金投資者比平時更加關注理財投資相關資訊,59%的基金投資者在疫情期間增加了投資理財的操作次數,67.76%的基民在疫情期間申購了股票及混合型基金。顯然,投資理財成為報復性賺錢的一種“手段”。
而以往不少只用支付寶“花唄”消費的網友,疫情后大多成為“寶唄青年”,一邊花錢,一邊賺取微薄的利息。
據阿里大數據顯示,近期30歲至35歲年齡層電商消費表現最差,消費金額較往日縮水20%左右,所謂“新中產”平日里喜愛的高端護膚品、高檔紅酒等產品的銷量也都大幅跳水。
奢侈品行業,同樣受到一定的打擊。近日,線下銷售額備受影響的奢侈品行業開始在線上尋求突破口,比如Prada、Delvaux等選擇在天貓、京東開設旗艦店,吸引線上客源。
尤其是得知Prada開設天貓旗艦店后,大部分網友雖然表示“這樣方便多了”,但也吐槽“都想買,但我窮”。
除了少消費或不消費外,“劃算”的替代性消費,亦是“報復性存錢”下的一類典型行為。
一方面,從疫情爆發到復工之后,“云娛樂”、“宅經濟”一直火爆,買菜、逛展、健身等都能在線完成,網上消費習慣向傳統的剛需領域延伸。一些消費者已經意識到,相較日?!百I買買”不停,多元的消費、娛樂、休閑方式,也是不錯的替代性選擇。
此外,根據一些市場調研來看,人們口中的“報復性消費”,恐怕只是一種“補償性消費”,填補自己在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其消費內容主要在吃喝玩樂,補償的心理期非常短暫。
待這段時期一過,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非必要性支出,將會有所減少。比如我們平時下午茶所喝的星巴克,或會因疫情期間錢包“緊縮”,要不選擇不喝,要不選擇相對便宜的飲品替代。
總結
經此一“疫”,不少人的人生觀、消費觀有所改變:一方面明白到“及時行樂”的意義,并帶著這樣的理念,開始計劃“買買買”;另一方面意識到面對突來的災難,“手里有余糧”同樣重要。
但不管是“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賺錢”,都是人們對疫情之后生活的一種想法。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無分對錯,不爭高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