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輕騎兵”到發展“模范生”——改革開放40年“織里樣本”觀察
從南太湖岸邊一條0.58平方公里的扁擔街,到如今城市框架達25平方公里的“中國童裝名鎮”,從原先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到如今平均人口密度達浙江省30多倍的“童裝世界”,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憑借敢為人先的勇氣與創新破難的擔當,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改革呼應民心,從改革開放的“輕騎兵”,變成城鄉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的“模范生”。
戶戶皆繡機,遍聞機杼聲。織里人未曾辜負地名中這個“織”字,“無中生有”織就一身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童裝,而40年來伴著太湖水激蕩的每一次機杼聲則都蘊含著驚天巨變的宏偉原力。
一根扁擔闖天下 無中生有創浙北奇跡
夏末秋初,驅車來到太湖南岸的織里鎮,只見一條吳興大道穿城而過,大大小小的招牌離不開“布業”“紡織”“輔料”這幾個關鍵詞,時刻提醒著到訪者織里在中國童裝市場的江湖地位。“織里是浙北地區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市場化程度最為發達、經濟增長最為快速、人民生活最為富有的地區之一。”湖州市吳興區委書記吳智勇一口氣說出好幾個“最”,自信中透著十足的底氣。
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末,織里鎮卻是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在織里童裝商會會長楊建平記憶中,“當時鎮里都是泥路,沒一條像樣的水泥路”。1978年,被稱為“織里童裝第一人”的吳小章走出村莊,到上海、宜興等地叫賣繡花枕套、被套,開始了走南闖北的經商之路。“那時候,都是偷偷干,全靠一股闖勁。”吳小章說。
市場逐步被打開,各地商販都知道了浙江北部有個叫“織里”的地方可以批發繡花枕套和帳沿。1980年,在織里鎮軋村大禮堂門口的空地上,形成了一個自發的地攤集市。1981年,織里鎮虹橋兩岸碼頭出現了一個自由交易集市。1982年,軋村人又自發聚集在織里老街的繭站前進行交易,并建起“繡花服務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織里鎮基本上家家戶戶踩洋機。”楊建平耳旁至今回蕩著當時滿鎮的洋機聲。憑著“一根扁擔兩個包,走南闖北到處跑”的扁擔精神,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敏銳地進入到盈利更多的童裝產業,誕生了不少“萬元戶”。
1992年8月,湖州市批準成立織里經濟開放區;1995年,織里鎮被國家體改委等11個部委批準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走南闖北的織里人紛紛還鄉創業,織里鎮摘掉“窮帽子”,搖身一變成為周邊羨慕的富裕村。織里鎮的童裝現象引起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的關注。1996年,在考察完織里的童裝產業后,費先生提筆寫下“童裝世界”四個大字。
先行者遭遇發展之痛 再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織里鎮不可避免地率先遭遇了“成長的煩惱”。進入本世紀初,織里鎮人員結構、產業矛盾、治理滯后等問題凸顯。這個以童裝生產著稱于世的小鎮,在社會治理領域宛若“大人穿童裝”,發展過程中難免影響步伐。織里中心鎮區聚集了45萬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是浙江省的30多倍,而全鎮編制內干部不到200人,社會治理力量捉襟見肘。
“當時書記、鎮長的主要任務是處理問題,是‘專家門診’,有時一天要接待十幾批群眾,主要涉及拆遷、企業糾紛等。”吳興區委常委、織里鎮黨委書記寧云說。經歷過陣痛的織里人痛定思痛,刮骨療毒。“織里鎮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改革創新,祛除社會治理頑疾。”吳智勇說,“特別是近幾年來,全區聚焦織里治理工作,著力民生福祉,探索用改革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為緩解“大人穿童裝”矛盾,湖州市、吳興區兩級黨委、政府經深入調研后,決定在織里鎮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2014年1月,織里鎮創新建立4個二級街道、2個辦事處,重點承擔城市管理、新居民服務等職能。”寧云說。一子落而滿盤活,改變在織里的每個角落悄然發生。東盛社區集聚了2000多戶童裝類經營戶,不大的面積里有3.5萬人口。“以下水道堵塞為例,以前社區人員看得見、管不到,要上報鎮里,往往處理不及時。”東盛社區管委會黨總支書記沈水娣說,如今社區巡邏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了。
用腳步丈量民情 一場以民心為底色的改革
一個時代的改革畫卷,底色是民心。寧云說,織里鎮要求黨員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了解群眾需求改進服務,民心是織里鎮改革再出發的起點。“遍地是黃金,遍地是垃圾。”——這是織里人曾經的自嘲。他們所居住的這個小鎮每天產生500噸垃圾,由于日處理能力有限而來不及清理,童裝生產區的35條背街小巷是“重災區”。“現在環衛工作采取屬地管理,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基本消除了衛生死角。”織里鎮黨委委員舒忠明說。
織里鎮原來僅有1個派出所,湖州市公安局黨委及時對織里公安體制進行了改革,于2012年2月成立織里公安分局,行使縣級公安機關職權與相應警力配備,總警力從300人增加到近800人,有效提升了社會管理能力。州市公安局織里分局局長周興強說,織里公安堅持“防為主、防為上”的理念,自覺把工作重點和基點放在有效防控和應對各類風險上。
在織里鎮開啟的社會治理改革中,政府并非“單打獨斗”,而是積極鼓勵社會團體“共享共治”。由來自9個省份的24名“老板娘”組成的“平安大姐”工作室是織里鎮糾紛調解領域的一張名片。2017年年底,織里一家服裝廠的劉姓負責人跑路,引發31名員工集體討薪,是平安大姐的及時介入化解了矛盾,確保工人們能夠回家過個好年。“這些年我在織里賺了錢,總想著為這片土地做點貢獻。”來自遼寧海城的工作室發起人徐維麗說。
有融入也有溢出 “模范生”繼續全科發展
織里鎮改革發展闖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織里人探索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也不會一蹴而就。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每年春節和六七月份是童裝的生產淡季,新織里人會選擇回家探親。“一對夫妻年收入達到近20萬元,三年一輛車不成問題,但那么多車平時停放卻成了難題。”織里鎮黨委副書記湯雪東說。
“探親車”的工作時間僅有兩季,而根據統計織里鎮全鎮共有13萬輛車。織里鎮想出了暫時利用待開發用地開辟免費停車場的主意,解除了新織里人的后顧之憂。“以前這里電瓶車經常被偷。”來自河南許昌的童裝企業主胡艷杰說,“這幾年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后,我們感到很安心。我家今年裝修,沒關門。”除了平安報表,這名“模范生”的經濟報表也頗為亮眼。2012年以來,織里鎮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10%,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超10%。2017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0718元和36998元。
“近幾年開發的商品房,購房者六成左右是外來務工人員。”寧云說,如今織里干部的心不慌了,有更多時間去謀劃未來發展。有融入,也有溢出。通過在織里的安慶商會牽頭,安徽安慶建起了童裝產業園為織里做配套,成為當地經濟振興的新陣地。“目前入駐企業已達400家。”湖州安慶商會會長李結滿說。剛剛過去的9月1日,高標準打造的吳興實驗小學迎來第一批350名學生。而在2018年底,擁有600張床位的吳興區人民醫院也將在織里鎮交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從遠方來到織里,在這里開枝散葉,而這座太湖南岸的小城也給出了包容與尊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