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 湖北紡織業生存狀況如何?
近期記者通過走訪湖北一線企業發現,當前紡織企業依然面臨較大產銷壓力,也有一些企業陷入減停產的困境中,整體形勢不容樂觀,不過也看到了另一番可喜的景象。作為疫情震中地區,湖北省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已經完全恢復正常,省內確診病例也早已清零。
湖北是我國棉紡產業大省,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經貿司發布滑準稅配額紡織企業申報信息數據顯示,2018年湖北省紡織規模接近600萬錠,棉花年用量超過61萬噸,純棉紗年產量接近52萬噸,在全國排第五位。如此大的體量,面臨疫情沖擊,影響會有多大?
湖北紡織企業遭遇的壓力大于其他地區,主要是疫情持續時間長,影響程度深。
疫情爆發以來,我國棉紡產業遭遇斷崖式下滑,其中尤以外貿下跌程度更深。上半年的紡服出口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2020年1-6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為1251.88億美元,其中服裝累計出口額為510.844億美元,同比下降19.39%。
據湖北紡織企業介紹,疫情期間湖北復工復產速度慢于國內其他地區,直至4月份企業生產經營才完全恢復正常,但是國外疫情快速擴散,全國外貿訂單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僅大量外貿訂單違約,而且新增訂單嚴重不足,企業銷售面臨很大壓力。受訪企業還表示,在疫情最嚴重時,湖北棉紗在國內其他地區還曾遭遇過拒收。
從企業原料和產品庫存看,受訪企業棉花庫存平均維持在1個半月左右,保持正常水平,棉紗庫存出現累庫跡象,較往年處于偏高水平,主要是下游訂單少,銷售壓力大。
在內外市場發生轉換之際,湖北企業積極調整生產線,努力開拓國內消費市場。
湖北武漢某國有紡織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些年企業發力中高端棉紗市場,購買了世界先進的棉紗生產設備,主要生產精梳80S、100S紗線,主要是國有企業在低端紗線市場并不占有優勢,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才是發展的核心和方向,但疫情突然來襲,打亂了企業的發展節奏,受外貿出口制約,高端紗線市場大幅下滑,只能開拓國內中低端市場。每條價值千萬的生產設備,生產精梳40等中端紗線,實在是大材小用。
這種現象雖然在湖北省很少,但國內中低端市場確實需要企業求變生存。根據企業介紹,外貿訂單多以高端紗線為主,國內市場多以中低端紗線為主。受國外疫情影響,現在企業訂單主要面向國內市場。隨著國內恢復正常生產秩序,原先一直深耕國內市場的傳統企業,由于有著穩定的客戶關系,訂單一直保持穩定,生產保持滿負荷,但是原來一些做外貿或者生產中高端產品的企業,面臨的壓力很大,作為內銷市場外來者,要想擠進這個圈子并非易事。
棉價震蕩幅度小,給企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空間。
回顧今年鄭棉2009合約前三個月的走勢,震動區間基本維持在11000-12500元/噸,尤其是在國內疫情相對穩定之后,波幅更是收窄,這就為棉紡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上游原材料行情穩定,無形中為下游加工成品提供了保障。
在這次調研中,受訪貿易企業表示,化纖受到原油大幅波動,價格變化很大,而純棉相對平穩,雖然棉紗價格受市場供需影響出現了小幅下降,但企業可以通過生產工序做到很好控制將其消化掉。另外內外棉價相差縮小,紡企在原料采購上優先選擇國產棉,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撐國內棉價的作用。目前我國皮棉價格在12000元/噸左右,而印度棉運至湖北價格在11800元/噸,這樣的價差造成進口棉價格優勢喪失。
針對后期棉價走勢,受訪湖北企業均認為當前棉價處于“下有底、上有頂”的態勢中,只是對頂部空間有不同看法。在宏觀環境、疫情形勢、中美經貿關系的相互作用下,在一段時期內棉價仍然會是步履維艱。出乎記者意料的是,在這次采訪調研中,盡管棉紡產業形勢嚴峻,但產業人士對明年價格走勢均持有相對樂觀態度,對棉紡產業未來發展依舊充滿信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