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成就之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紡織經歷了漫長而輝煌的歷史,原始的葛麻、質樸的棉、奢華的絲一一粉墨登場,演繹了一幕幕精彩絢爛的錦繡畫面。從傳說中養蠶、取絲的鼻祖--嫘祖到改良紡織機械的馬鈞,到傳播棉紡技術的農婦---黃道婆,到傳世巨著--《天工開物》,中國古代紡織史不斷被改寫,成就了異彩紛呈的輝煌成就。不同于質樸無華的傳統農具史,不同于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史,也不同于六畜興旺的畜牧史,中國古代紡織史更多了些色彩和絢爛,更多了些華美和溫暖。
原始先民從最初的手經指掛到學會用葛麻纖維、石刀、骨錐等進行原始的簡單編織來制成遮羞蔽體的原始服飾,這是最早的紡織雛形。隨著原始紡織雛形的形成,紡織工具應運而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不少石制,陶制、木制,骨質的原始紡織工具和木制的織機部件。夏商時期出土的一些青銅器上面留有明顯的織物痕跡,此外還有少量的服裝殘片出土。這些痕跡和實物說明這一時期的紡織纖維原料主要是以絲麻為主。大麻、苧麻和葛成為主要的植物纖維原料。
精妙絕倫的絲綢在新石器中后期誕生了,滎陽青臺村出土的仰韶文化絳色羅、吳興錢山漾出土的絹片、絲帶和絲線是最有說服力的物證。此后,家蠶已進入室內飼養,絲的產量和質量、絲綢的數量和品種都增加了,絲織品在中國紡織歷史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此確立。春秋戰國時期,繅絲工具從最初的手工繅絲也發展為手搖繅絲車和腳踏繅絲車。三國時期著名的機械工程師馬鈞繼西漢陳寶光后再一次對提花織機進行重大改革,把50躡(niè)改為12躡,成為我國紡織科技史上的又一大革新,提高了生產能力。明清時期,蠶桑絲綢盡管受到了棉花的沖擊,但是杭嘉湖一帶的蠶桑生產依然比較發達??脊虐l現證明明清兩代在絲綢織造、印染緙(kè)繡的紡織工藝和紋樣風格上較前代繼續創新。從展柜中展出的這些考古發掘的紡織服飾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刺繡和印染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水平。
漢代時傳入中國的棉花,到宋代時仍然局限在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偏遠地區。宋元交替時期棉花生產迅速在內地普及,成為元明以后人們最基本的服飾原料。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中國的棉紡織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棉紡織最早是在云南和海南島等地興起,這里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紡織加工技術。元代初期黃道婆把從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學到的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傳入內地,并改進了搟、彈、紡、織等工具,極大地提高了紡紗效率。此外,她用錯紗、配色、綜線等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在當時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黃道婆在中國棉紡織發展史上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影響深遠。
在長期的紡織生產實踐中,人們發明創造了很多棉紡織加工機械。從最初軋棉工序中使用的脫籽機;將脫籽后的棉花彈松用的椎弓;用來紡紗、拈線的最原始工具--紡專到手工機器--紡車(始稱緯車);后經過改進出現的腳踏紡車;便于棉紗后加工的繞錠架、經車、經床;以及織造工序的織布機等。從紡織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出中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堅韌勤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