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走向人工智能 是機遇也是挑戰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日前,咨詢機構埃森哲在一個調研報告中預測:人工智能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預計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率上升1.6個百分點,創造額外增加7.1萬億美元的經濟收入。
哪些行業能獲得這7.1萬億美元的紅利呢?埃森哲選擇了30個行業,第一名為制造業,第二名是農林漁業,而第三名則是零售、物流業,比較意外地超過了之前人們期待較高的金融業。
“零售業會影響整個市場,影響各行各業,因為它是最廣泛接觸消費端的商業模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教授日前在一次發言中這樣評價零售業。今年以來, 我國零售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物種誕生層出不窮、無人零售業態走向風口,傳統零售業加快轉型……古老的零售業正在快速迭代,這一次是互聯網的速度嗎?
未來零售兩個路線之爭
在這次零售業的升級中,對于未來的猜想有多種看法。
英特爾實驗室關于零售業未來的報告指出,當下,顧客會在一天里,不同時間、使用不同的設備與品牌和產品進行交互,因此,依托智能互聯計算優勢,將網絡運營商的特質與實體店的良好客戶體驗結合,無疑是增加用戶忠誠度、提升購物體驗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深蘭科技的創始人陳海波看來,未來零售,涉及兩個路線:“電商企業認為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另一個看法則認為,零售業的未來是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
英特爾的觀點反應了消費行為在變化,為了適應消費者多屏需求,應該有無縫零售的方案,而陳海波提出的兩個路線可以“和解”,因為未來零售的兩個方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并不矛盾: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大數據,這是一個共識。
有關這一點可以回顧下62年前,當人工智能技術出現之初,并沒有發展得很快,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人工智能的技術才趨于成熟,“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并不比那個階段高明多少,到了最近兩年,海量數據的產生,讓機器學習的產業應用場景變得十分廣闊。”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的李修全博士告訴媒體。

在李修全看來,近一百年的信息技術分為三個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目前,數字化紅利已基本消失,全球個人電腦(PC)銷量呈下降趨勢;網絡化還在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在向各個行業滲透;智能化則剛剛起步,這個階段包含了前兩個階段的科技成果,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性技術。”
零售業走向人工智能
回頭來看埃森哲的報告,其中預測:中國是人工智能浪潮中獲利最大的國家——將超越英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其它新興經濟體。同時,也有專家認為,中國具有發展人工智能的三個基礎:海量數據、需求和人才。
先來看中國社會對人工智能的需求,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起始于消費端,在消費升級背景下,不斷催生出個性化、優質化的需求,反向向生產端提出要求,這將導致生產的智能化能力提到一定高度。不算上中國的出口,僅僅滿足國內1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就已經能夠快速讓制造業將人工智能與產業升級結合起來。
二是對于或大或小的中國企業來說,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躊躇已久,“中國社會的資本紅利和人口紅利已經到期,傳統技術的發展受限重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條必須踏上的征途,而這股日漸磅礴的力量勢必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展提供新的動能。”陳笑冰分析。
再來分析中國社會目前的關于人工智能人才儲備狀況。人民日報日前的一篇文章描述: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在全球人工智能相關學術會議上擔任主席;而美國白宮的報告也指出,中國在深度學習(AI一個分支)領域發表的論文數已經超過美國;另外,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算法的基礎是數學,中國2017年的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數已經超越美國。普華永道的統計顯示,中國近兩年關于人工智能專利的數量呈現200%的增長。
最后再來看看大數據,它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礎,而中國社會具備海量數據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打下基礎。IBM Watson和云平臺業務全球高級副總裁David Kenny在今年的一次采訪中引用了這個例子:“目前在1秒中,全世界就共同發送了250萬封的郵件,每15分鐘,我們就可以在全世界創造23億個地理位置的天氣預測數據。”
整個中國的社會數據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長,這印證了阿里云的王堅博士幾年前的預測:未來社會無時不在“在線化”,而在線的結果便是產生出更多的大數據。零售業也帶來了數據,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也帶來了新的數據,這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如果我們看一下如今的零售業,會發現差不多有3/4的客戶都覺得現在有了數據之后,他們的需求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IBM尤其關注中國零售業的發展,因為中國正在主導這一趨勢。” David Kenny說道。資料顯示,從2015年開始,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它占全世界8%的零售額,而且中國零售業的發展速度還在不斷增加。
AI改變零售才剛剛開始
記者今年早些時候采訪見福便利店的董事長張利時,他提及一個觀點: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實體店面清晰地識別用戶,而且這種信息還免去了人為搜集,有侵犯隱私的嫌疑。現在實體店面的最大痛點就是客戶識別,但解決方案比較繁瑣:關注公眾號、填單子辦會員卡,這些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戶的隱私。
{page_break}見福便利店的方案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非浸入式客戶體系”,把每個店面使用低頻的攝像頭利用起來,加上人臉識別技術來識別到店用戶,“當用戶有一天到店消費時,會忽然獲得第十次免單,這是對他的優惠”,張利說道,“上傳到后臺的人臉信息,變為一段段串碼,這些串碼又不會還原為圖像,進店的人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的相片會外傳。”
而談到人工智能改變零售業還不得不提及Amazon Go。它首次用黑科技將未來超市的形態清晰地展現出來,這些技術包括人臉識別、攝像頭、壓力、紅外線、體積傳感器等技術來感知客戶的購物過程。這一做法無疑給了苦苦探索的中國零售業以靈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中國今年無人零售業態爆發。

但面對如今市面上出現的許多無人零售業態,深蘭科技的陳海波認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項目,他進行了總結,并逐一點評:
第一,物聯網流派。RFID射頻標簽貼貼貼,前臺沒有人,后臺卻增加了人。
第二,互聯網流派。手機掃掃掃,本來去商店拿著錢可以買,現在不帶手機好像什么事兒都不能做,掃碼才能進門,自己靠信用掃碼結算,我們覺得這個也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第三,物聯網和互聯網流派的結合。比如說淘咖啡,把普通實體店三四步購物流程擴大到十幾步,是不是消費者喜歡的值得商榷。
第四,人工智能流派。“未來店鋪應該是活的,有自己的大腦,可以基于對用戶、商品、需求、習慣的精準識別和分析完成零售。”
無人形態的火爆背后的原因,或許是中國的線下零售產業正迫切需求類似于人工智能這樣的新型科技來拯救日趨減少的人流和日趨高企的成本,也有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正致力于人工智能改變零售。Gartner預測印證了這點:到了2020年,85%的消費者與零售的交互將由人工智能來解決。
未來不遠,未來已來!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