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進行時,來自紡織行業的代表委員有話說!
新年伊始,全國各省、區、市陸續進入地方兩會時間。紡織行業地方兩會代表、委員們對產業發展提出哪些建議和意見?《中國紡織報》記者對此進行梳理發現,優化營商環境、國際化人才環境建設、一線職工職業教育培訓、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紡織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等成為關注的焦點。
1 人才政策環境有待提升
走在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前端的深圳市,近年來努力打造國際化時尚之都的新標簽。多年來深耕時尚領域的深圳市政協委員、藝之卉時尚集團創始人趙卉洲今年提出,打造良好的國際化人才政策環境。利用深圳高校平臺與國際知名院校建立課程合作平臺,創新建設國際化人才機制環境,建立靈活的國際化人才追蹤機制、研究中心,加強與海外人才獵頭合作,保障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趙卉洲認為,鍛造國際化品牌需要時間的沉淀,作為企業家,應該沉淀品牌文化,提煉品牌價值,身體力行為中國品牌代言,不遺余力讓世界看到中國品牌的力量,培育讓消費者信賴的中國品牌。
我國紡織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長期奮戰在一線的紡織技術工人,河北省人大代表、石家莊常山恒新紡織有限公司品質部部長魏倍倍建議,進一步加強對職工“訂單式”培訓和加大職工培訓經費投入。
在長期工作和調研中,魏倍倍發現,近幾年紡織行業招工難、留人難的問題非常突出。尤其是老員工流失導致經驗、技術流失,人員流動性大會直接影響企業產品質量穩定,進而影響企業經濟效益。“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紡織大型企業,在中小企業也十分突出。”在他看來,企業要想留人,培訓細化必不可少。除了創新培訓方法、成立創新工作室、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外,還應根據不同層次職工的實際需求,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和個人意愿相結合的原則,組織開展培訓,這樣才能調動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職工進步、企業發展的目的。
魏倍倍了解到,雖然一些企業對于開展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很高,技能培訓開展也比較到位,但因為某些原因在職工薪酬提升方面沒有明顯改變,導致職工對接受技能培訓的熱情不高。對此他建議,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對社會培訓機構進行篩選,對于有條件、有能力的培訓機構進行重點扶持;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獎勵力度,既要物質、精神方面給予獎勵,也要在社會層面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宣傳力度,營造崇尚技能、崇尚學習的氛圍,在全社會特別是一線職工中掀起重視培訓的熱潮。
同樣把目光聚焦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的還有湖北省人大代表、際華三五零九紡織有限公司布機車間總教練張琴,她建議:有關部門及企業應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加速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
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企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紡織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企業需要更多的知識型人才。張琴認為,所謂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并不僅停留在提高收入這一層面,更是要讓技術工人成為受社會尊重的群體。對此,政府應出臺相關激勵政策,讓技術人才感覺自己“有奔頭”,長此以往,企業的人才隊伍建設才有保障。
2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這幾年,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我國政府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近日,新華社刊發的一篇題為《好政策更要讓企業接得早、用得好》的署名文章指出,政策效能如何,關鍵看執行。世界銀行在最新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對我國政府部門的工作作出了積極的客觀評價,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基層,政策落實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導致政策落實打折扣。
對此,浙江紹興市政協委員、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在今年的紹興市兩會上呼吁,企業要講誠信,政府更要做誠信的典范,出臺的優惠政策要落地落實,不要成為“玻璃門”、“彈簧門”,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從而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切實增強企業獲得感。政策千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譬如,還在攻關、建設之中的項目,卻要收回有限的科研補貼,能算是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嗎?
他進一步分析說,營商環境作為“軟實力”,需要“硬措施”的保障。如對行業集聚、整治方面,不要搞“一刀切”,硬生生把生產環節割裂開來,這不符合實事求是和科學發展理念。
同時,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加強政府與企業的互動。“親”、“清”政商關系是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重要標志,既不能庸俗化,也不能過于刻板,而是有禮有節,有利工作。日前,青島市出臺《關于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意見》,明確了新型政商關系的內涵,完善了政商聯系溝通機制,希望更多地方也能出臺類似政策。
從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傳來消息,按照計劃,含金量更高的“9+N”2.0版的優化營商環境措施已發布,將聚焦辦理建筑許可、獲得用水用氣、納稅等領域,再推出一批短小精干、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推動北京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意見也將出臺,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生產經營舒適度。在為北京營商環境優化點贊的同時,北京市人大代表、依文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華也提出,政府相關部分提供的政策“服務包”應惠及傳統實體企業。她希望,企業能在“走出去”、本土品牌發展、扶貧方面獲得更多政策支持。
北京市人大代表、東城區女企業家協會會長、碧艾爾時裝(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慧華就2019年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堅定不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提幾點建議:一是政府應切實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寬松的發展環境。包括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稅費負擔環境、營商環境、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環境等。繼續研究出臺降低民營企業成本和提升民營企業自尊心、自豪感的政策措施,切實讓遵紀守法的民營企業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二是加大相關政策宣傳力度。有些企業并不清楚和了解出臺的好政策,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廣泛宣傳,使更多企業切實了解政策。為民企增加更多的建言渠道,利用政策為企業服務,更好地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為實現一門一窗,實現一次不用跑,或者最多跑一次的企業辦事的時效的同時。不斷細化服務標準,提高服務質量,為中小重點企業送上服務包,持續釋放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
3 促發展要細化配套政策
圍繞促進區域紡織業高質量發展的話題,江蘇南通市政協委員、南通市紡織工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金鑫提出了多個建議。對于如何促進南通紡織業向中高端水平發展,他建議,一是安排專項資金。根據南通市2012年建立的“實施質量強市推進資金保障制度”在“3+3+N”的產業配套資金中安排推動本項目的專項資金。二是出臺配套政策。從政府層面做好頂層設計,由南通市財政局、市質監局制定出臺“南通市高端紡織業質量管理提升規范”相應的配套產業政策,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力爭2019年有100家以上紡織企業通過認證,以形成示范效應。三是做好協調服務。
金鑫(2排左)談到,“通謇一號雞腳棉”經過多年培育,適宜無三絲的機械化采摘。他建議,“通謇一號雞腳棉”江蘇沿海灘涂作為先鋒作物種植區,進一步總結經驗和作法,在全國更大范圍進行推廣,為行業對高質量棉花原料需求提供保障。
4 紡織文化遺產保護亟待關注
近年來,南通市積極推進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由我國近代實業家張謇1895年在唐閘鎮創辦的大生紗廠,開啟了南通“一城三鎮、城鄉相間”的近代城市總體規劃,形成了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工業區。自2013年以來,唐閘近代工業文化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
金鑫表示,在對標現代工業文化旅游中,唐閘鎮近代工業遺存保護開發中存在資產管理分散、大生一廠工業旅游難以開放、大儲一棧無法修復、棉機廠地塊改造困難等問題。
金鑫建議,一是加大大生紗廠保護和開發力度,二是加大唐閘古鎮工業文化資源規劃設計,三是加大唐閘工業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合和優化。讓曾經被忽視的唐閘鎮工業文化遺產價值重新恢復和發揚光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