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染指“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遭遇危機?
近日,蘋果代工廠商和碩聯合要在三個國家建廠: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很多制造業廠商開始在印度建廠,小米,OPPO,vivo都已印度都建廠,并且還在不斷的擴建之中。
為什么大家突然喜歡在印度建廠了?
原因其實有很多方面,歸結起來最重要的無非是關稅、市場和成本。
最早是印度政府啟動稅制改革,宣布對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征收10%關稅。此舉最直接的反饋就是刺激全球的手機廠商加速在印度建廠的腳步。除了手機廠商外,很多科技巨頭也紛紛開始在印度投資建廠。
更早的一些時候,富士康集團就已經與印度地方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時至今日富士康在印度已經擁有了數家工廠,援引自國外媒體消息稱,后續富士康將準備在印度生產iPhone等手機產品。
此前,中國家電制造商美的曾于2018年底宣布,計劃在印度投資135億盧比(約合12.8億元)在西部城市普納新建一家工廠,以在當地生產產品。這個新工廠位于普納附近,擁有一個科技園。該工廠可能在2020年初開始商業運營,科技園預計將直接和間接為2000多人創造就業機會。在5年的時間里,該工廠將生產冰箱、空調、洗衣機、凈水器、熱水器和壓縮機。
三星的布局相對更早,早在2017年6月份,三星就宣布將投資7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2.65億元),增加印度工廠的手機產能,據說目標是最早在2018年將手機月產能提高至1000萬部、冰箱產能提高至20萬臺。雖然如今距離這一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如今三星印度工廠的產能也達到了500萬部。
而中國手機品牌OPPO、vivo、金立、聯想、小米等公司均先后在印度制造業扎根,這場在印度加碼手機制造的競賽早已全面拉開。
“目前在印度設廠的手機相關企業近百家,未來3-5年,手機核心部件廠商也將逐步向印度遷移,印度手機產業鏈已經初具雛形。”在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看來,印度很可能成為繼中國之后新型產業制造基地。
早在四年前,中國手機產業包括品牌商、代工商、零件配套商(電池、充電器)、包裝商、材料供應商等等,就開始紛紛開進印度,受到當地的歡迎。
除了手機制造業爭相涉足印度本土建廠,汽車業也在大舉進入。
上汽集團曾于去年外宣布正計劃開建其第一個印度工廠,上汽也或將成為第一個進駐印度的中國車企。
實際上,早在 1995-2000 年期間,韓國現代,美國的福特、通用,日本本田、豐田等汽車廠就已經開始在印度工廠生產汽車了。
因2000年后,印度政府取消了進口汽車數量限制和外資占股上限。這讓100%的外資汽車公司在印度成為可能,一時間引得傳統汽車制造商爭相進軍印度。
手機、家電、汽車廠商為何紛紛奔赴印度建廠?印度將給他們帶來哪些競爭優勢?
印度的天然優勢 勞動力和市場空間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前列,勞動力成本一直被認為是印度作為制造業基地的主要優勢。
對于勞動力密集的制造產業而言,35歲以下人口占比達到64%的印度無疑是最佳的制造基地。而且,印度25歲以下人口達到5.98億,可以保障未來20年內的勞動力充足。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也確保了手機廠商的低生產成本以及競爭力。
目前,印度人均國民收入只有1590美元,而手機的覆蓋率竟然不到20%。對于一個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而言,這意味著有8億的市場缺口,而這還是包括更新換代的情況。
隨著印度的不斷發展,人均收入不斷增加,這意味著未來的市場增長空間將非常可觀。
汽車廠商對于印度制造的追捧相比手機而言相對較弱。原因主要是印度國民消費力不足。以印度本土第一汽車品牌是塔塔集團為例,該公司旗下的熱銷汽車塔塔Nano售價也只不過10萬盧比(約人民幣0.97萬元)。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度市場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印度本土的手機和汽車市場還處在比較落后的狀態。這樣的市場下,短期內汽車制造商只能通過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制造成本,但長遠考慮印度的汽車品牌遲早難以滿足用戶需求的提升。
此外,在規避了60%-100%關稅后,汽車品牌在產品售價上將獲得更多調控空間。
從廉價市場轉向高端制造
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國。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制造成本指數是96,簡單來說就是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
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中國從2004年到2014年薪資漲幅達了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占世界的比重從不足2%,上升至20%以上,創造這一奇跡的重要原因,就是低成本優勢。1978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僅為美國的3%,也顯著低于泰國等亞洲鄰國。到了2015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達到美國的20%,泰國的145%。”武漢大學質量院院長程虹表示。
但這并不是最新趨勢,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出現,特別是中國的制鞋和服裝業已經大批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甚至孟加拉。
制造成本的上升促使中國逐漸轉向中高端制造。
此前,IDC全球機器人研究總監Jing Bing Zhang與Drew Rodriguez曾一致認可中國在先進制造方面的實力。Jing Bing Zhang認為,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價值提升,工人的工資上升,低成本制造業正在逐步被擠出。
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的合著者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十年前的中國還跟中高端技術制造業不沾邊,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高速的計算機,甚至擊敗了美國國家實驗室”。
從目前的情況看,印度制造業發展依賴的是簡單的組裝,更像“世界打工仔”而距“世界工廠”尚遠。但中國失去了廉價勞動力優勢,如果不能迅速提高“智造”能力,將比印度距離危機更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