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海驚艷亮相!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不僅傳承了知識和技藝,更傳承了文化和精神,為各民族、各地區提供了文化認同、身份認同和情感持續。至今,依然散發出永恒的魅力。
3月12日,以“織言繡語”為主題的2019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上驚艷亮相。本次展覽由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家紡藝術文化專業委員會、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承辦,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協辦,江南大學ITDS家紡服飾面料設計與文化研究室支持舉辦。現場人潮涌動,氣氛熱烈。
本次展覽主要展現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秉承著“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思路,結合展示展演與互動體驗模式,此次展覽精選出貴州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和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運用新技術和新的設計理念,把傳統非遺元素嫁接到新的民間工藝產品中,以體現中國紡織非遺文化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杜鈺洲、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中國家紡協會原會長楊東輝,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朱曉紅、魏啟雄、王易等領導嘉賓來到非遺展區參觀欣賞。
非遺展區展示了苗族蠟染技術、蠟染產品生產和銷售,布依族傳統織布工藝,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術、馬尾繡如何融入日常生活、苗族土布的應用范疇和使用壽命等相關問題的解決方式。王天凱表示,該展區的設置十分有特色,創新性的融合了水族、苗族、布依族等不同的少數民族的非遺特色,體現出民族的融合、非遺與日常生活的融合,這對推動“非遺活化”很有意義。
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與文化,更重要的是用新視角、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去改革創新,讓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性工藝產品,讓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作為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春夏)博覽會的特色活動,2019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呈現出的非遺項目有布依民族服飾、水仙馬尾繡、苗繡、苗族蠟染技藝、藍靛染工藝染技(黎平)、貴州從江民藝傳承研習所等,活動持續3天。來自貴州各地區、各民族的多位傳承人也來到現場,活態展示貴州非遺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