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春季調研報告發布
公共服務平臺作為行業發展的一個開放高效的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可以顯著地改善創新環境、優化配套資源、降低研發成本,是行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截至2018年底,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共計設立了14個產業集群、5個檢測中心、24個研發基地/中心和4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有效發揮了公共服務平臺整合資源能力,推動了行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集聚發展。2月20日至26日,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赴浙江、江蘇、安徽等重點產業集群和基地開展春季調研。調研組調研了浙江省長興縣、江蘇省儀征市真州鎮、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及16家重點企業。通過座談交流和現場調研,了解和研究行業發展、人才引進、軍民融合、產業升級等問題,探討行業公共服務平臺轉型升級模式,宣傳和強調集群行業數據統計工作的重要性。
一、總體經濟運行情況
調研結果顯示,兩個產業集群、兩個基地和15家重點企業的整體運行和發展情況較好,2018年生產經營情況均有所提升,并且對2019年行業運行與發展預期良好。
1
浙江省長興縣——中國襯布名城
長興縣現擁有現代紡織、新型電池、特色機電等三大支柱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水泥、耐火等傳統特色產業,201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0億元,其中紡織產業是全縣最大的民生產業,現有生產與經營單位近4000戶,規上企業292家,紡織機械9萬余臺,全行業從業人員近6萬人;全縣共生產化纖長絲機織布70億余米、印染布16億米、非織造布11.5萬噸、服裝(含皮革服裝)400余萬件,紡織全行業規上工業產值353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的31%。
2
江蘇省真州鎮——中國非織造布與化纖名鎮
2018年,真州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1億元。全鎮擁有化纖及非織造布企業共有185家,年銷售額32.1億元,初步形成了高性能纖維材料、非織造布及特種防水卷材三大產業,其中纖維材料企業70余家,年銷售額17.5億元;非織造布企業88家,年銷售額6.29億元;防水卷材企業10家,年銷售額6.5億元。同時,還吸引統麒硅材料、福瑞斯新材料科技等8家其他領域新材料企業落戶。
3
中國非織造材料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基地——滁州市瑯琊區
瑯琊經濟開發區是中國非織造新材料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基地,目前已形成醫藥食品、非織造新材料、電氣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新興產業。2018年全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89.2億元,增長14.7%;其中紡織新材料實現產值9.08億元,增長27.9%。2018年該區正在大力拓展非織造下游產業,共簽約落地了天正紙尿褲、藍精靈、爸爸的選擇紙尿褲3個項目。
4
中國產業用防靜電紡織品研發中心——浙江藍天海紡織服飾科技有限公司
藍天海已經建立了具有研發、檢測、培訓功能為一體的面料研發檢測中心。近幾年成功研發出具有防靜電、阻燃、親膚舒爽、防紫外線、散熱(降溫)、保暖功能的職業安全防護面料,并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省部級技術鑒定及各類獎項。201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12億元。“藍翔”防靜電及多功能防靜電系列產品已銷售覆蓋國內25個省市自治區,并間接出口至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19年公司計劃重點推動防蚊蟲面料的研發,并結合其阻燃功能拓展市場應用開發。
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運行亮點
長興縣、真州鎮兩個集群和瑯琊區、浙江藍天海兩個基地,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自主創新方面都做出了較為突出的工作,也出現了不少亮點。
1
長興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水刺非織造材料及其下游制品
長興縣是浙江省唯一授予的轉型升級示范區,十分重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專門成立了轉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2015-2017年非織造布行業轉型升級規劃,目前長興縣從里襯產業逐步向醫療衛生用領域發展,已擁有金三發、王金、歐麗惠龍(醫用敷料)等相關醫療衛生用紡織品企業。其紡織產業已基本形成從紡織原料、織造(非織造)、印染后整理到終端產品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主要產品有化纖織物、經編織物、滌棉布、家紡、非織造材料、針織服裝、棉紗、箱包等品種。同時,長興縣作為“浙江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市縣(區)”,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工作。浙江省連續三年對長興縣撥款共計3億元,用于傳統設備改造的配套專項支持資金。金三發、王金等公司均享受到了智能織造專項配套資金。
2
江蘇省真州鎮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升級
2018年,真州鎮深度融入寧、鎮、揚一體化發展戰略,制定了《儀征融入寧鎮揚一體化戰略三年行動方案》。化纖非織造產業依托儀征化纖品牌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加大了技術引進與產品創新,加強了與南京江北新區、江寧區以及六合區新材料產業協作、配套,提高化纖非織造、功能纖維、差別化纖維、功能薄膜等為主的新材料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和產品附加值,實現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
特別是真州鎮利用“科技鎮長團”請進來、走出去,與相關高校專家教授對接,做了大量的實質性工作。目前全鎮擁有化纖和非織造領域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26個、研發機構10個,產學研合作項目15項,金鷹紡織、仲興環保等龍頭企業建立了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怡人化纖、易力土工等5家企業建立了省級研究生工作站。
3
滁州市瑯琊區承接非織造產業轉移卓有成效
瑯琊區通過優惠扶持政策積極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進行零增地技改、機器換人技改等。重點支持了滁州金春、宜庭家紡等優勢骨干企業技術中心轉型升級,創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并圍繞非織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成立了招商分局。近兩年成功引進天鼎豐長絲紡粘非織造布和金春雙組分超纖水刺非織造布兩個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超過25億元,全部達成后可實現銷售收入近40億元。2018年該區又加大非織造下游制品類項目招商,共計引進了包括天正紙業、藍蜻蜓母嬰用品等2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以及爸爸的選擇、雙孚無紡等一批項目,非織造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
4
浙江藍天海
2018年,浙江藍天海公司在堅持主業的同時,推動建立了“藍翔功能性面料線上交易平臺”系統,有力推動了企業銷售在線化戰略和在線金融化戰略的落地。
三、調研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集群存在的問題
▲▲▲
1
產業發展缺乏統籌規劃,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清晰的發展思路
浙江省長興縣原有襯布、長絲織造產業發展近幾年都遇到較大瓶頸,縣委縣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產業轉型,但轉型升級方向不明確,向產業用紡織品領域拓展找不到突破口。儀征真州鎮以再生滌綸短纖維和滌綸短纖土工布為主,產品近兩年市場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鎮政府沒有充分利用好儀征化纖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沒有利用好上海大眾在儀征年產50萬輛汽車整裝廠的市場優勢,以車用內飾為主體的車用紡織品配套企業發展嚴重不足。
2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足,專項產業支持政策缺乏
集群地政府普遍將工作重點放在招商引資方面,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嚴重,兩個集群都未建立相應的檢測檢驗、公共性技術轉化、技術信息交流、人才培養和資金融通等服務平臺,相應的專項支持政策更是很少。集群都存在缺乏技術服務和專業性技能人才等問題,與重點企業反映的技術創新人才缺乏、產品開發力量不足等問題高度重合。
3
集群當地的土地資源嚴重匱乏,實體企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長興縣和真州鎮都地處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非常緊張。例如儀征市政府正在推行畝定稅收考核標準,對于市內各類生產企業進行分類管理,畝效較低的企業都面臨轉型甚至淘汰,而真州鎮的再生化纖、織布和非織造類生產企業普遍難以達到較高標準,不僅未來發展空間受限,連企業生存都會面臨嚴重問題。
4
集群內龍頭企業很少,企業規模都不大,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
兩個產業集群中,只有長興縣的金三發企業規模較大,其余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難以發揮出龍頭帶動作用。而且集群內同類企業很多,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較差,特別是市場低迷時容易引發惡性競爭。
(二)企業反映的問題
▲▲▲
1
原料價格波動較大,嚴重影響企業生產和效益
2018年以來,受石油價格大幅波動影響,國內化纖價格大幅波動,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企業2017年下半年及2018年上半年簽訂的訂單都出現了嚴重虧損。受國家限制進口廢舊瓶片的政策影響,2018年國內回收瓶片價格暴漲,早已超過原生切片,再生滌綸生產企業經營普遍出現很大困難。目前已有不少國內再生滌綸短纖企業將產能部分轉移到東南亞、越南。而且國內環保限制要求嚴格,地方政府在執行環保政策時存在“一刀切”情況。
2
市場競爭明顯加劇,企業發展方向不清
如長興縣的兩家重點水刺生產企業都有計劃繼續大幅增加投資,快速提升生產規模,但具體投資什么產品還存在困惑;幾家重點的長絲織造企業都有愿望拓展長絲織物在產業用領域的應用,但無從入手。再如造紙網市場競爭惡性化發展,賒賬銷售現象普遍存在,甚至銷售返利、回扣等現象也很嚴重,嚴重危及規范性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
3
人才短缺問題嚴重
集群都地處三四線城市或鄉鎮,對高端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缺乏吸引力,企業內實用型技術人才非常稀缺,技術創新人才和產品開發力量都嚴重不足。而且企業普遍存在一線工人招工較難和用工成本高等問題。
4
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影響,企業銷售和利潤下滑較為明顯,生存壓力較大
如2018年蕪湖華燁的工業輸送帶產量就出現明顯下降,主要是受中美貿易政策影響,出口量比2017年大幅下降了40%。
四、產業發展建議和對策
1
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
(1) 制定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建議各產業集群、基地所在地政府重視產業發展,依托行業協會、高校等資源,組織制定相關產業用紡織品的專項產業發展規劃,尋求戰略合作,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2) 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建立市場信息服務平臺與預警機制、科技信息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技術人才培育和交流平臺、企業資金融通和小額擔保平臺等等。
2
完善產業專項政策,引導行業轉型升級
(1) 重點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支持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裝備水平,提升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2) 重點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作大規模并發揮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同時,重點培育一批專小精特企業,促進產業特色化、差別化發展。
(3) 支持中小企業的合理資金需求。對于納入發展規劃的重點專小精特企業提供小額貸款、貸款擔保、短期資金拆借等支持。
(4) 重點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國際的各種專業展會,提升企業影響力,打造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
3
整合業內科技資源,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1) 建立企業創新機制。依托科研院校、協會學會等資源建立創新服務機制或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加大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力度。
(2) 推進企業協同創新。引導骨干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及研究資源,共享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如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市場聯盟體等。
(3) 加強專業技術檢測平臺建設。依托專業院校、研究機構以及企業技術中心等,建立化纖新材料、產業用紡織品、紡織節能減排等行業技術檢測平臺,提升行業技術服務能力和檢測水平等。
4
建立地方行業協會,規范市場有序競爭
(1) 引導相關企業健康有序地運行發展,避免盲目發展和市場惡性競爭。
(2) 加強企業間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集群間上下游及大企業與小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和輻射效應等。
(3) 規范集群內部企業的市場競爭行為,維護正常有序的市場秩序。
5
完善統計工作方法,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
(1) 加強集群內企業投資與生產經營統計工作,補充和完善行業數據庫,為行業運行分析和規劃制定等提供決策依據。
(2) 圍繞企業的產業創新、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和營銷、人力資源開發等環節,加大信息技術推廣應用。
(3) 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與紡織價值鏈各環節的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化裝備、智能化運營、智能化產品和智能化服務,促進資源能力的優化配置。
6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
(1) 充分利用當地職業學院等教育資源,加強紡織服裝、非織造等專業技術工人的培養。
(2) 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習培訓基地,培養企業的產品開發、工藝改進等核心技術人員。
(3) 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短期培訓等多種方式,壯大專業技能人才隊伍。
7
借助行業會展平臺,打造集群區域品牌
(1) 積極組團參加協會舉辦的“中國國際非織造材料展覽會暨高端論壇”、“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材料展覽會暨高端論壇”等國內重點展會,提升集群整體形象和市場影響力。
(2) 積極組織參加“中國紡織軍民融合發展論壇”和“亞歐土工用紡織材料會議(EAGS)”等行業會議,不斷加強產業內部的交流合作與互學互鑒。
(3) 積極參與協會組織的國際行業展會、國外技術與市場調研考察等活動,了解國際最新技術發展和市場趨勢,帶動國內產業創新升級。
(4) 通過舉辦區域品牌活動、技術與市場論壇等專業活動,擴大區域品牌影響力,提高集群競爭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