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紹興的紡織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柯橋又是紹興紡織最重要的聚集地。這里不僅是紹興布的主產地,更是其對外交易的主窗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里便出現了專業的輕紡交易市場,活躍著一批向時代掘金的“賣布人”。
經過數十載時光洗禮,如今留下來的老“賣布人”十不存一,但輕紡市場卻規模增倍,變成了聞名全球的輕紡城,建立起了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這背后,是一個個創業者篳路襤褸激起的絢爛時代浪花。
本周,記者跟隨浙江在線舉辦的“‘時光專線’駛入柯橋——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媒體行活動,探訪中國輕紡城,回顧紡都的“前世今生”。
“沿水布街”的崛起
記者走進全國首家“國字號”專業紡織品市場,現代化市場氣息便撲面而來。讓人很難想象,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類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起初只不過是一條臨河長不過四五百米的狹長“水街”。
上個世紀80年代初,紹興縣大力發展以紡織、印染為主體的鄉鎮輕紡工業,還在輕紡企業較為密集、交通相對便利的柯橋,擺攤設點,就地銷售。當時,一大批兜售布匹的“小船戶”操著濃重的“紹普”,在一條狹長的“水街”上開始了和外來商賈的交易。
作為柯橋最早一批入行的人,紹興鳴宏紡織的老板娘胡小紅親歷了歷史的發展,見證了賣布行業的變遷。
“當時,我和丈夫兩個人,就在這條河邊布街上,開了一家布行。布行門前擺一張桌子一把剪刀,后面放著從織布廠里收來的幾匹布,生意就這樣做起來了。”胡小紅回憶說。
雖然是一個自發的市場,但是這條布街卻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布匹采購商,成為當時柯橋最繁華的商貿中心。
1988年的國慶節,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200平方米、總投資660萬元,擁有600間營業用房的多功能、封閉式的“紹興輕紡市場”建成開業,成為當時浙江省最大的室內專業市場。
就是在那時,胡小紅從河邊布街搬進了市場。“花了5800元買了一間店鋪,就這樣安穩地把賣布生意延續了下來。”她說。
1992年,市場正式更名為“中國輕紡城”,成為全國首個被冠名為“中國”的專業市場。1997年,“輕紡城”股票上市交易。至此,中國輕紡城基本成型。十余年,柯橋完成了第一次華麗轉身。
“別的市場有的面料,輕紡城肯定有,別的市場沒有的面料,輕紡城也有。”在柯橋工作近20年的中國輕紡城建管委副書記裘華建,看著柯橋進一步崛起壯大。“十年前,面料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升路一帶,約有五六個市場。后來市場越建越多,市場設施也越來越現代化。”
“布滿全球”的進擊
從紹興輕紡市場成長為中國輕紡城,柯橋這個專業市場的蛻變是全方位的。而這一次轉型升級最閃耀的關鍵詞是“時尚創意”。
柯橋本土企業吉麻良絲的董事長季國苗,深切體會過時尚創意的重要。2008年,他剛到輕紡城銷售麻料,在當時棉料盛行的年代,季國苗的麻料是新潮的。可公司剛投入不久,便遭遇了經濟危機,貿易受到重創。
“我發現服裝大品牌,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卻不大。”從那年開始,季國苗決定做特色品牌,這樣才能讓產品有競爭力和影響力。憑借精致做工和別致設計,吉麻良絲成功為G20峰會和博鰲論壇提供用品。
近幾年,季國苗又不安分了。“光有這些還不夠。”吉麻良絲入駐了夢工廠,剛對接了意大利設計師,瞄準了更多時尚新品。
2018年5月,中歐時尚夢工廠啟動,這是今年柯橋新引進的創新時尚中心。夢工廠負責人章永平說,目前夢工廠已引進20個意大利品牌,計劃到2020年引入100家歐洲為主的時尚品牌企業和設計機構入駐,幫助中國企業塑造品牌,提高產業附加值,開拓國內外市場。
眼下,像季國苗一樣向海外進擊,將中國紡織品的優良基因融入全球時尚圈的柯橋布商越來越多。這也是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紡織品銷售行業突圍的重要方向。
從“河邊布街”到“絲路柯橋”,從“步滿全球”到“布滿全球”。如今的中國輕紡城如“鳳凰涅槃”一般,還在不斷崛起、壯大,不斷譜寫“彎道超車”的傳奇。
據統計,目前,中國輕紡城擁有市場經營戶三萬余戶,經營品種五萬余種,銷售網絡遍布192個國家和地區,日客流量達十萬人次。全球每年有25%的紡織面料在此交易,與全國近半紡織企業建立產銷關系。僅2018年,輕紡城市場群實現成交額1808.38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市場外貿出口實績企業1932家,同比增長5.11%,出口額286.7億元,同比增長9.37%。
紹興市柯橋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馮華林表示,中國輕紡城的轉型升級和柯橋紡織產業的提升發展,都將助推中國輕紡城行業增強話語權與國際影響力,為柯橋紡織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打開新的大門。
躍上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新起點,中國輕紡城這張“金名片”正鉚勁轉型升級,圍繞“開放、時尚、智慧、高端”的發展定位,堅持改革開放,深化國際交流,搶抓“一帶一路”契機,全力締造新時期國際紡織之都。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