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回遷潮?紡織企業的東南亞之旅,又將何去何從?
制造業企業外遷屬正常現象,規模不大影響可控
針對近期有關中國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外遷的輿論,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6日回應說,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中國制造業外遷的規模并不大,而且以中低端企業為主,對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勞動就業等影響總體可控,且一些外遷企業已回流國內。
企業回遷潮
這兩年,有一些已經外遷的企業因為水土不服紛紛回流到了國內。
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12日報道,中美貿易戰促使一些中國鞋廠搬遷到越南,而一家鞋廠老板轉戰越南僅一年就放棄了一個投資500萬元的工廠。
另一名東莞鞋廠老板2015年在越南一個工廠投資了700萬元,兩年后他停止了生產,把廠房轉租。在越南沒有中國那樣出名的生產能力和勞動效率,還要面對越來越嚴厲的環保要求。
一家臺資設備制造商的高管表示,公司把很多生產從廣東搬到了胡志明市,結果發現很難招到和留住員工。“現在,員工隊伍很難穩定下來,就業市場很火,越南工人動不動就跳槽。”隨著更多公司進入越南,形勢會更加嚴峻。
促使眾多企業想要外遷的主要原因
企業外遷,早先為了規避出口到歐美的關稅,但是現在這種做法已經行不通了。7月3號那天,美國商務部對越南,韓國,臺灣等地下手了,鋼鋁征稅456%。
吸引中國企業前來越南主要元素之一,還有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
但是,當中國企業主到越南之后,發現這是一個甜蜜的陷阱。越南人口接近一億,勞動力豐富,但招工卻并不容易。開始的時候相比較于國內工資成本確實有所減少,但在越南,不同地區,每年政府還要求5-20%的增幅。同時需要提供中餐或餐補,加班需要有晚餐和加班費。更讓人始料不及的還有員工的罷工問題……
由此看來,企業外遷并不是容易,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包括運營成本、產業工人、供應鏈配套以及交通運輸乃至制造業文化等等因素的影響。
制造業是未來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規模龐大、門類齊全,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為各國企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
制造業的發展潛力絕對不比IT和金融行業差,但是制造業的生產工具就復雜的多,拿紡織行業來講,從上游到下游,從一滴油到一塊布,涉及到的學科非常多,同時面對近年來中國內地的生產成本上升,美國關稅提升增加的成本,受過更好教育的中國年輕一代不再到工廠工作,許多中國制造中小企業主紛紛逃離又失敗的現實問題,中國低端制造產業如今遇到了最為艱難的時期。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繼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是要發揮好我國產業體系、國內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將政策的著力點聚焦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釋放內需市場的潛力;著力補齊產業鏈短板,提升產業鏈水平;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對制造業發展的吸引力。
相信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絕大多數企業會繼續留在中國深耕發展,但怎樣的發展路徑需要緊跟政策導向做出正確的戰略調整。
中小企業如何打破困局實現產業升級
每一次市場波動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市場地位和發展差距往往在市場低谷時形成。
現如今的紡織行業越來越難做,客戶的訂量越來越少,錢也難收了。國家在宣傳創新科技,產業升級,很多人可能只是聽聽,但沒有去把它落實到位。他們會覺得訂單越來越少,客戶要求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很難做。
產業升級的核心一切都是圍繞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質(體驗)。
為何在淡季有些企業依舊接單不斷?那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拿出來都是可以吸引客戶,在很多企業還在想著做大單、批量生產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考慮順應當下的消費模式,針對某個區域的產品做精做細,滿足當下消費者的精品、個性化的消費模式,調整自己的產業生產鏈,已取得最大的利潤。
當今,大環境是不怎么理想的,大家都在找出路,都在想辦法,但在找到思路和機會之前你要做的是成為產業鏈中最好的螺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