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紡織” PK “中國紡織”!誰勝誰負你猜到呢?
近日(10月5日)越通社河內報道:
據越南計劃投資部經濟區管理司的報告顯示,截至目前,越南吸引外資項目共8970個,注冊資金累計達約1874億美元。目前,越南全國工業區總數為327個,總占地面積9.61萬公頃,工業用地約達6.57萬公頃,占68.4%。
其中,已經投入使用的工業區共256個,71個工業區正在進行拆遷補償中,企業入住率達近75%。越南的制造業發展如火如荼,紡織業也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那么越南紡織能否取代中國紡織地位?
越南紡織業崛起,今年前9月出口額達248億美元
目前,越南服裝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據一席之地。
以往歐洲、美國的服裝公司的采購戰略是中國以及其他多個國家。而現在改成了中國占30%至50%,越南占10%至30%,再加上其他國家。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溫,越南成為了一個受益者。2019年前9個月,中美貿易同比下降9%,美國已降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卻在背后“撿漏”。
越南工貿部9月30日發布消息稱,今年前9月,越南26類商品出口額超1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89.8%。其中,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呈增長之勢,達248億美元,增長10.4%。
在胡志明市周邊,來自中國的紡織企業也在加大投資力度,甚至紛紛用“越南迎來紡織產業黃金十年”來形容這一發展進程,華孚時尚、天虹紡織、魯泰和百隆東方等大型紡織企業都在越南大幅增擴產能。
配套不完善、成本上漲……越南紡織優勢減弱
▎配套不完善,原料仍需進口。
大部分越南紡織成衣商為加工商,生產原料需自國外進口。越南整體配套不夠完善,生產原料約80%依賴自中國、印度及東盟等地進口。
“越南制造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國制造,頂多只能取代某一產業的部分領域。”一名商界華人指出,“過去五年來,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很多,但仍享有出口優勢,技術含量高的部分并沒有從中國移出來。就連最早從中國轉移出來的紡織業也很難完全被替代,一些服裝拉鏈還得從中國進口。”
▎用工荒顯現,人力成本上升,互搶工人。
在全球加工制造業轉移的大勢之下,越南引以為豪的優勢正在消失,人力成本水漲船高。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短缺,部分地區招工困難。
越南最低工資標準不斷提升,2019年7月決定2020年起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將再上調5.5%,一類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將增至442萬越南盾(約合1351元人民幣);二類地區增至392萬越南盾(約合1198元人民幣);三類地區增至343萬越南盾(約合1056元人民幣);四類地區增至307萬越南盾(約合945元人民幣)。
越南勞務市場情況報告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越南就業人數達到5460萬人,全國失業率僅為2%,其中加工制造業、建設、批發和零售等領域的勞動力需求持續增加。
隨著大批外國企業的涌入,很多地方出現用工荒。新來的企業只能從原有的企業搶人,甚至出現惡性競爭,你搶我的工人,我搶你的工人。
“最近招工不像以前了,早期招人是我們挑工人,現在想招人甚至要經過中介。”某制造企業負責人抱怨說,“用人標準也放寬了,以前都是20多歲,現在35歲甚至40歲的都有。”
企業普遍預計越南勞動力成本在7年后將與國內持平。
▎工人勞動力效率有待提升。
與中國工人相比,越南工人的生產效率低下。有分析稱,柬埔寨服裝廠的生產效率僅為中國的60%左右,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稍好一些,約為中國的80%。
一名月收入為750萬越南盾(約合2300元人民幣)的越南工人表示,收入增加了,他卻不想長干,“在臺資企業工作壓力太大,老板要求高,之后還是想再換回到韓國企業”。
2017年,從東莞轉戰越南的一家鞋廠嘗試了一年后便放棄了,問題出在工人的工作效率上。很多越南工人缺乏成熟的工作經驗,加上沒有加班習慣,造成生產效率低下,交貨時間推遲,最后企業入不敷出。
▎地價,廠房租金等上漲過快。
除了用工荒,大量企業的涌入也讓土地價格“水漲船高”。距離胡志明市70公里的同奈省GiangDien工業園,工業用地的租賃價格從2017年的60至70美元/平方米上升到2019年初的90美元/平方米。有些地區租金漲到了130美元/平方米,和中國大城市的工業園區相當。
廠房租金也在快速上升,某紡織廠負責人表示:“這里的租金價格基本上和國內一線城市工業園區差別不大了,基本維持在每平方米4美元。”
▎越南在商品市場運行效率、基礎設施建設、商業成熟度及金融市場發展等維度上均有有待提升。
基于行政效率相對較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工業體系及金融市場發展均尚不完備等因素,越南在商品市場運行效率、基礎設施建設、商業成熟度及金融市場發展等維度上,排名均在全球138個國家中的后50%,且較部分其他主要東南亞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家競爭力相對較弱。
越南紡織尚難取代中國紡織地位
盡管“狼來了”的新聞不斷涌現,但綜合來看,越南紡織尚難以取代中國紡織地位。
那么,我國紡織服裝這一傳統優勢產業路在何方?如何在新的貿易格局中維持甚至強化既有優勢?唯有從“大”向“強”轉型,由“制造”向“質/智造”升級,“低端產能轉移”+“中高端技術創新”并舉;這既符合國際產業發展經驗,也正是當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努力的方向。站在2019年初,面向未來,我們并不悲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