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3M:做砂輪起家的口罩巨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把“口罩”送上了熱搜,讓其成為了2020最緊俏的“年貨”。而一說到口罩,你第一個想到的品牌一定是3M。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報道,行業巨頭3M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羅曼在1月28日說,該公司正在增加口罩等呼吸系統防護用品的生產,以滿足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引發的需求。“我們將全力投入生產,我們將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進行生產。”羅曼還表示,3M在中國的工廠在全面運轉。
這個消息振奮人心,但同時也加深了大眾心中的一個誤解——3M就是一個生產口罩的公司。
事實上,口罩只是3M龐大帝國中極其渺小的一塊業務,小到連財報都不會對口罩銷量進行披露。
作為一家市值近千億美元的公司,3M涉及的領域包括工業、化工、電子、電氣、通信、交通、汽車、航空、醫療、安全、建筑、文教辦公、商業及家庭消費品。
不能否認的是,3M早已滲透進人們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從透明膠帶、便利貼,到錄音磁帶、投影系統,甚至是高速公路上的反光標識、滑雪服里的保溫材料,無不源自3M的發明。
3M曾自得地表示:(人們)每天起床,3米之內就一定能看到3M的產品。
事實上,口罩只是3M公司研發的近70000種產品中的一種。目前,3M公司的產品覆蓋家庭用品、醫療用品、運輸、建筑、商業、教育、電子和通信等諸多領域。毫不夸張地說,世界上有50%的人每天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3M的產品。
做砂輪起家
在美國淘金熱接近尾聲的1902年,5個明尼蘇達州的年輕人,聚在一起看中了該地豐富的鐵礦石,決定合伙投資開一家采礦公司,開采礦石,用來做砂輪。公司取名為明尼蘇達礦業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三個詞都是M開頭,這也是“3M”這個名字的由來。
5個完全不懂采礦業的年輕人,在做10年砂輪的日子里,過得非常糟糕。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絕地逢生的故事,3M公司就在馬上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一個叫威廉·麥克奈特的人來了,他還建了個實驗室,之后,3M公司學會了轉彎——轉行做起了砂紙。
1914年,3M獨家推出研磨砂紙,這才讓3M真正走上正軌。隨后3M早期的技術和營銷創新開始取得成功,例如發明了防水砂紙,降低在汽車制造過程中的粉塵污染,非常受市場歡迎。
至此,砂紙成為了3M的第一個拳頭產品。
第二個拳頭產品是膠帶,也是3M的新轉折點。
1925年,員工理查德·德魯發明了一種隔離膠帶,此后又以此為基礎發明了透明膠帶。而到現在,3M發明的各種膠帶、膠粘劑將近400種。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檔皮鞋的鞋底是由易損的羊皮制作的,3M公司看到了商機,專門為這種高檔皮鞋做出了鞋底保護貼紙。估計很多人在使用這種貼紙時,都不會想到它和3M口罩都是一家公司生產的。
找到了節奏之后,3M一路開掛,發明了高速公路標識上的反光膜、錄音磁帶、便利貼、無痕掛鉤、百潔布、投影系統等等。
3M另一個顛覆性的發明是便利貼,其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滿戲劇性。
上世紀70年代,3M的研發科學家史賓斯·西爾弗想發明一種黏性很強的膠,結果萬萬沒想到,卻意外搞出了一種黏性很弱的膠。這種膠雖然黏性不大,但好處是可以重復使用。西爾弗左思右想,也沒想到它可以用在何處。
不過,每個發明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西爾弗沒放棄,并堅信這種膠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就和做研發的同事開會商量。
事情就是這么巧,參與會議的研發人員中有一位是唱詩班的熱心成員。幾天后,他在教堂練習贊美詩時,因用來標記詩集頁數的紙條總是掉落感到非常煩躁。此時,他靈光乍現——西爾弗的弱性膠水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
由此,便利貼橫空出世。而這個看似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小玩意,后來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記錄事情的方式。
更厲害的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3M為二戰生產國防材料。如今美軍使用的IHPS戰斗頭盔就是3M公司的產品。
一步一步,3M涉獵領域拓展開來,制藥、放射學、能源控制、免疫反應調節劑、用于電子顯示器的增亮膜、柔性電路……可謂無所不能。
一些創新發明讓人拍案叫絕——內置漂白劑的一次性衛生間清洗刷、用于去除家具寵物毛發的Scotch Fur Fighter手握毛發吸附清潔器、運用藍牙技術向軟件無線傳輸心肺和其他身體器官聲音的3MLittmann3200型電子聽診器……
為了讓員工腦洞開得更大,1984年,威廉·麥克奈特提出了一個“15%規則”。根據這個規則,3M的研發人員每星期可以把15%的工作時間用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除了可以在上班時間不務正業之外,3M公司充分踐行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條名言,鼓勵員工犯錯,通過不斷犯錯找到更好的靈感,每年給有最佳創意的員工10萬美元的獎勵。
作為一家118年的公司,就是靠員工一個一個的腦洞大開,讓3M拿到了10000多個專利,現在有70000多種產品。
在《福布斯》全球創新公司評比中,3M排名第三,在他前面的是蘋果和谷歌。
3M公司產業鏈
在不斷的創新中,3M成長成一個市值近千億美元的公司。
3M公司主要有四個業務部門,分別是安全及工業品、交通及電子、醫療健康和消費品。這四個部門,在四季度為3M賺了9.7億美元的凈利潤。2019年第四季度,這四個部門業務的收入分別是28.11億美元、22.9億美元、21.4億美元和12.7億美元。其中醫療健康業務增長最快,同比增速達到了25.4%。
值得注意的是,口罩歸屬于消費品,銷售情況對3M業績影響很小。但是,在中國的口罩市場,3M卻占據了90%的份額。
3M口罩大王如何煉成?
3M生產口罩的歷史已有50多年。
1967年,有了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3M開始琢磨生產防塵口罩,以幫助采礦、冶煉等行業的工人應對惡劣的職業環境。
17年后,3M中國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成為在經濟特區外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同時,3M開始向國內工廠銷售工業用安全防護口罩,客戶同樣是來自礦產、鋼鐵和造船廠等重工業。
很多年里,3M在中國普通消費者群體中幾乎沒有存在感。
一切在2003年發生改變。“非典”期間,不少醫護人員用的口罩、防護服以及醫用消毒水都是3M的。而在老百姓心中,醫護人員就代表著專業和權威。因此,他們用的口罩自然成了大家的放心之選。
不過,盡管“非典”讓3M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了品牌印象,但真正讓其迎來爆發的,其實是10年后的霧霾。
2013年,霧霾席卷全國。民眾一下子就認識了PM2.5的威力,談之色變,而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出門戴口罩。
此時,3M抓住機會,將其他地區工廠的口罩全部發往中國。因為“非典”時種下的“種子”,所以霧霾驟起時,無數消費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3M。那一年,3M在中國賣了1億美元的口罩,而當年3M中國整個公司的年銷售額為30億美元。
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之前,3M口罩在中國的用戶幾乎100%都是工業用戶;非典之后才用于零售,或者說民用的銷售份額才緩慢上升了20%;但在2013年之后,3M口罩在中國的購買主力開始大量轉向普通民眾。
有了前兩次的“植入”,開發民用口罩后的3M迅速吃掉了中國9成的市場份額。后來,國內廠商反應過來,即使技術含量都與3M很接近,但仍然無法從3M手里搶走更多的份額。目前,國內占最大份額的產商綠盾,也僅占了5%。
今年春節,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下,口罩的需求量劇增,3M口罩仍然是“行業標準”,成為公眾首選的品牌,出現搶斷貨的情況。
國內的品牌,短時間內還很難撼動3M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這之后,在很多中國人的意識中,3M就成了一家生產口罩的公司。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誤會。
化工,與生活息息相關
過去的幾周里,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全國人民的正常生活徹底顛覆,不斷上升的確診和死亡數字讓人揪心,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物資也是醫務工作最緊缺的物品,而“買不到口罩”也成了全國人民的苦惱。聚丙烯高熔指無紡布專用料是口罩用料的最佳選擇,化工原料的供應是決定口罩產能的關鍵之一,化工不單是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服務,也為我們國家和世界上的重大工程項目在做支撐。過去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有了化工才成為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