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曦:智能制造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導讀:
我國紡織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紡織新材料的應用、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紡織服裝智能制造是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之一,也是我國紡織服裝制造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優勢的關鍵手段。
我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現代紡織服裝制造體系,纖維加工總量占比超過50%,紡織服裝出口額超過1/3,產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國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是53703.5億元,占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5.9%,實現利潤總額2766.1億元,占制造業的比重為4.9%,紡織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紡織產業出口額占全國商品出口額的比重為11.1%,凈創匯占全國的71.1%。另外,60支以上高檔紗線我國占全球的60%,高檔色紡紗生產量占全球總量90%,紡織機械出口金額僅次于德國,排名世界第二。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是我國現代制造業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也會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前紡織業面臨的問題是用工難、招工難,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需求迫切,智能制造是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之一。
紡織智能制造的成果實例
智能工廠試點示范覆蓋了整個產業鏈,數字化紡織工藝有所突破,紡織大規模定制及技術網絡協同制造得到了發展。下面看幾個具體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化纖長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以福建泉州的百宏集團為例,改造前一個車間需要員工400人,企業工資支出每年一個車間要2400萬元,儲存環節損失200萬元。改造以后,車間節約工本75%,整個生產環節當中的轉運、檢測、倉儲物流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另外,檢測環節也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識別檢測,現在這個方案在化纖生產當中得到大量推廣。最近,浙江一個化纖廠在這個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應用了工業5G技術,這是傳統制造業不多見的。
第二個是紡紗自動化智能生產線,應用效果是萬錠用工降低至15%。
第三個是筒子紗染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筒子紗染色全流程系統自動化和數字化使我國成為首個突破全流程自動化染色技術并實現工程化應用的國家。染色一次合格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這樣的提高貢獻非常大。以前的傳統模式是染色要去漂,無形當中形成了二次污染,這個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通過自建筒子紗染色工廠,實現規模化,每噸紗比原來的染色生產成本降低了2000元,這樣就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以及成本的優勢,用市場的手段來淘汰以往的落后產能。
目前,我國的印染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是世界先進的,但是由于存量太大,面料加工占全球60%以上,轉型升級改造需要一個過程。以上三個方案的成套裝備系統都實現了國際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再看一個服裝定制智能制造的案例,服裝行業用工多、效率低,往往會出現庫存的積壓。寧波報喜鳥通過數字化、部件化、智能化的手段,實現大規模個性化的定制生產。通過采用智能的采床、模塊化的縫制機械代替傳統工藝,減少了大量產業工人的工作崗位,它的生產模式是以用戶為中心向后推廣,產品實現零庫存,消費者可以從一開始就參與到服裝的設計當中,真正通過智能制造實現了服裝的一人一版、一衣一款的個性化需求,實現了服裝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
以上都是智能制造高大上的例子,下面舉一個普通的例子。在一些山東的服裝加工企業,沒有自動化,但是每個縫紉機上都放著一個讀卡器,上面插著幾張卡,一張是工卡,一張是物料卡,一插卡員工就開始工作,然后把物料擺放在物料箱中,通過一個讀卡器使整個生產的人、機、物料網絡化聯結在一起,企業可以通過計算機實時了解到生產技術、排產情況,員工看到讀卡器就知道自己的工作量,計算出當天的工資。如果發現問題,檢驗人員通過讀卡信息可以知道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讀卡器是很低調的,然而放在每一個普通縫紉機上又顯得奢侈,所以我們管它叫做“服裝生產的低奢侈”。在這個案例里沒有自動化,企業投入也不大,但是它也是一個創新,這其實反映了我國智能制造的特點,就是并行推進。當然,要真正實現智能制造還需要數字化、智能化。
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項目獲得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項目有6項,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20項。《紡織工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化纖、紡紗、針織、印染、非制造布、服裝、家紡七個細分領域的智能制造示范線均已覆蓋。化纖、紡紗等系統的解決方案已在行業大量推廣。已實施的項目均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絕大部分采用了工業互聯網,部分具有智能化的裝備與功能,有的項目還運用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
紡織智能制造推進的關鍵
紡織服裝產業要升級,紡織服裝的制造本身是主體,信息技術是工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定要適應和服務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不能本末倒置。在注重智能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專業軟件工具的開發,要下大力氣,另外還要下大力氣建設科技人才隊伍,紡織服裝智能制造的產業升級需要軟硬結合。
如何把數量龐大的現有生產線改造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線,是紡織業轉型升級成功的關鍵,所以存量是關鍵。另外,紡織服裝大企業自身有能力進行智能制造轉型升級,而量大面廣的中小紡織企業需要借助外力實施智能制造,要大力培養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和產業金融服務機構。所以,紡織服裝智能制造升級要大小企業兼顧。
德國工業4.0戰略判斷紡織不是傳統產業,是基于新材料、節能環保、智能產品創造出來的全新產品和服務。我國紡織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紡織新材料的應用、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紡織服裝智能制造是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之一,也是我國紡織服裝制造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優勢的關鍵手段。但是,未來要全面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紡織新材料及應用三管齊下。
作者:侯曦,中國紡織機構協會副會長
本文發表于《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雜志2020年1/2合月刊總第20期,本文根據侯曦副會長在2019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泉州)上的演講速記稿整理而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