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針織面料商福田實業取消訂單?2019年營收超66億元
進入3月份以來,各地紡織服裝企業迎來了復工復產,可是,受全球疫情影響,紡織服裝企業的海外訂單逐漸乏力持續銳減。
3月21日,朋友圈流出這樣一張截圖,有網友稱“福田一天取消了4500噸訂單,也包括其的幾百噸”,更是讓眾多旁觀者心生寒意。
網友所說的福田實業,是世界最大的圓筒針織面料生產商之一,提供針織、染色、印花及整理等高度垂直的綜合服務。除了占總營業額大部份之生產及銷售針織面料的核心業務外,公司產品亦包括色紗、縫紉線及成衣。
福田實業此前曾發布公告透露,公司于2019年11月29日與全球最大的色紡供應商和制造商華孚訂立了2022年采購框架協議,為期3年,根據協議,華孚控股同意向該集團供應棉紗、棉混紡紗、色紡紗及其他可能需要的產品,公告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度采購年度上限均分別為6億港元。
作為主要針織面料供貨商,福田實業向超過40個國家的成衣制造商提供面料,生產括運動服、休閑服、睡衣和內衣等眾多國際知名零售商和品牌的成衣,公司在中國、斯里蘭卡及印度尼西亞均設有生產設施。
而受疫情蔓延、主動減少低價值訂單等多重因素影響,福田實業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66.06億港元,同比下降12.1%;毛利為7.61億港元,同比下降7.3%;股東應占溢利為1.41億港元,同比下降12.3%,
報告期內,福田實業的面料出貨量按年減少約19.3%,而平均售價則由于產品結構的改變而按年上升7.1%。由于2019年年度集團的主要原材料棉紗價格相對穩定,因此集團2019年的毛利率略高于去年同期0.6%至11.5%。
報告期內,福田實業的核心業務——制造及銷售色布及紗的營業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87.9%,制造及銷售成衣的營業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2.1%.同期,公司整體毛利率為11.5%,營業額下降12.1%,主要是由于面料銷售量減少約19.3%。而毛利率高于去19.3%. 主要原因為面料平均售價上升。
截至目前,福田實業已經形成了以“精、優、特”為標志的三大主力面料生產基地——江陰福匯紡織有限公司(“江陰福匯”)、東莞沙田麗海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沙田麗海”)及鹽城福匯紡織有限公司(“鹽城福匯”)的產能新格局,生產制造能力顯著增強,其中:
江陰福匯面料廠房建于2001年,現生產能力月產達1250萬磅成品面料,為福田實業的主力生產企業;
沙田麗海面料廠房建于1998年,現生產能力月產達750萬磅成品面料,經過生產及管理模式重組和面料印花、化纖織染車間的改造和提升,以全面生產特色品種和結構面料,成為福田實業的骨干面料生產企業。
鹽城福匯面料廠房建于2009年,現生產能力月產達450萬磅成品面料,通過裝備更新和工藝技術和產品開發標準的提升,在福田實業以PRC 產品研發和面向日本與中國內銷市場的精細化產品生產為主要發展方向。
福田實業表示,2019年以來,紡織市場形勢復雜多變和經營環境持續惡化,從2019年年底開始,公司果斷減少低價值訂單,主動放棄低價客戶的訂單需求,并努力拉高平均售價水平。同時,公司采取果斷措施調整銷售策略,努力確保前20大客戶優質訂單數量,以此穩定基本品種的訂單數量,并積極發展小批量高價值品種的客戶需求,配合主要客戶新品種的試制開發需要,增加高價值產品的供貨能力,以此提升銷售價格,優化產品生產成本結構。
據悉,福田實業在中國國內的所有廠房已于2月底前復產,公司預計在目前特殊情況下,疫情對財務表現造成一定影響,預期最快要到2020年下半年才恢復正常水平,為此,公司通過加強控制成本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應對。
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紡織行業受疫情影響經濟運行壓力明顯加大。1~2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業(含紡紗、織造、針織、印染及家用、產業用制成品)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7.2%,服裝業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8.9%,化纖業同比下降10.7%。有統計的15個大類產品產量全部負增長,過半類別負增長幅度超過30%。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下降30.9%,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8.1%,下降幅度明顯超過食品、日用品等剛性消費需求產品。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98.3億美元,同比下降20%。
不復工等死,復工找死,正在成為包括福田實業在內的眾多紡織服裝制造企業的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關于中國的疫情沖擊引發全球產業鏈中斷,加速產業鏈從中國外遷的擔憂明顯增加。不過方正證券分析師陶川表示,疫情對出口 的 直接沖擊已經顯現, 海外疫情 演化 對出口的二次沖擊仍在發酵,為未來主要擔憂 。從供給端看,疫情對出口的短期沖擊主要體現在因貨運受阻導致制造業供應鏈緊張,及企業復工延遲生產放緩,使原有出口訂單交付周期延長,與 SARS 疫情不同的是,本次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將更多體現在需求端。特別是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地經濟增速放緩,進口需求減弱,將對中國出口形成進一步拖累。
招商證券謝亞軒坦言,從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后向參與度持續下降,表明中國通過產業鏈升級,替代和減少對中間品的進口。張斌、王雅琦、鄒靜嫻三人基于生產產業鏈和出口增加值率的計算發現,中國的出口增加值率不斷提高,從 2000 年的 69%提升至 2014 年的 84%,其中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的出口增加值率分別從 56%和 85%增長至 78%和89%,增幅分別為 22 和 4 個百分點。通過對出口增加值率的分解發現,對出口增加值率提高貢獻最大的是行業內效應,而不是行業間效應。這表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升級路線更多選擇對所進口中間品的替代,而不是出口新的產品。
謝亞軒認為,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就逐步減弱。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家具、皮毛、羽毛、鞋以及文工體娛樂用品等行業的出口交貨值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事實上從 2008 年以來一直都在下降,表明這些行業的外遷一直在持續進行,尤其是轉入越南、緬甸和柬埔寨等周邊具有勞動力優勢的國家。
商務部外貿司一級巡視員江帆近日表示,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呈現蔓延之勢,今后一段時間內,外貿企業可能將遇到外需不振、訂單減少等問題,為此,商務部會同各地方、各部門密集出臺穩外貿政策,重點運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財稅、金融、出口信保等手段支持外貿企業保市場、保訂單,引導企業做好風險防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