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的這些,紡織人你Get到了嗎
沒有制造業的崛起,就不會有真正的大國崛起。
民營中小微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在推動發展、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營中小微企業總體而言規模較小,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沖擊影響。特殊時期特殊舉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大量保經濟、保民生的暖心措施,其中涉及到紡織行業的就有很多,小編梳理了企業家最關心的部分信息,快來看看吧。
1
減稅降費提振中小微企業發展信心
國家稅費政策支持對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對全球經濟的沖擊程度和速度完全超越了以往。實體經濟運轉幾乎瞬間暫停,經濟下行壓力空前加大,現金流、原材料與銷售渠道斷裂,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其中,創造了80%以上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最為沉重,穩就業壓力大增。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不僅如此,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會將降低工商業電價5%政策延長到今年年底……要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企業,留得青山,贏得未來,一系列政策的目的無不是在提振中小微企業的信心與活力。
實際上,早在2019年國家已經實施了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舉措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緩解疫情給企業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疫情發生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各地各部門圍繞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從減稅減負、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精準、有力、及時地推出了8個方面、90項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心和關懷,極大增強了紡織行業等制造企業快速復工復產的信心。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德州恒豐集團王曉菲建議,要加大降稅減費政策扶持力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在政策落實中對四類企業給予特別關注,即抵御疫情沖擊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產品深度融入國際供應鏈的外貿型企業、身處重點疫區和貧困地區的企業、對供應鏈有帶動效應但短期資金壓力較大的龍頭企業,避免出現因企業大面積關停而影響就業穩定的情況。
比如,落實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免繳社保費用、降低工業電價、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措施,結合疫情全球化后的新變化,合理延長優惠政策期限,有效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出臺降稅減費措施,如在2020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減按50%~70%征收應繳增值稅,減免企業房產稅和土地稅。
2
紓困融資讓企業健康、可持續
這場疫情“大考”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風險課。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通過3次降準和再貸款再貼現向金融機構提供了3.55萬億元低成本資金,用于向企業發放低利率貸款。此外,截至3月底,已對8800億元企業貸款本息實行延期。既有對市場普遍性的紓困,也有對中小微企業的定向解困。但在執行層面,金融機構基于風險防控,更希望將貸款放給大企業,即使是定向支持中小微企業,也還存在著資金用途上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也有一些定向支援的創新舉措,目前已經服務中小微企業等806.33萬戶,累計發放貸款3258.31億元。盡管如此,由于直接融資渠道狹窄,這些貸款和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還有差距。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建議,要加快推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創新,加大定向支持和監督評估力度,建立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和擔保體系。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定向金融支持基礎上,政策面給出財稅金融紅利政策,應建立起相應的監督評估機制,以確保真正惠及中小微企業。
她談到,我國雖然已建立起市場主體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但仍缺少專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現行的政策性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比重較低,信貸規模較小,使得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此外,我國擔保體系仍存在著擔保機構規模較小、資金放大倍數不足、政策性擔保比重過低、信用評價機制缺失、信用擔保行業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擔保與再擔保體系發揮作用有限。
王曉菲也提出,要改善融資環境,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
比如降低信用貸款門檻及減少審批手續,提供貸款減息和免息補貼;對于到期貸款,如企業資信情況正常且有續貸意愿,允許在不歸還本金的情況下自動續轉貸款;對符合資信要求的紡織企業與投資項目給予充分信貸支持,杜絕附加條件放貸等行為;以企業庫存和出口訂單為依據,申請抵押貸款。對停工及減產期間企業支付的貸款利息予以適當減免,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對暫時受困的企業和項目,不盲目抽貸、斷貸。
同時,她還希望能夠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融合作對接,拓寬行業企業融資渠道。向金融機構推介具有行業創新價值的融資項目,加強對制造企業和項目融資風險評估的指導,推動金融機構與重點制造企業對接融資需求等。引導建立紡織產業基金,鼓勵優質社會資本支持行業發展。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將延長至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
3
促就業舉措應出盡出,紡織將擔重任
紡織行業作為國家的傳統行業和民生產業,由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點,承載著解決失業率高和紓困、脫貧的重要責任。
報告指出,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我國包括零工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數以億計,今年對低收入人員實行社保費自愿緩繳政策,涉及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取消。資助以訓穩崗,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同時還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強化。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穩就業。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4
降低運營成本緩解企業壓力
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對紡織服裝行業來說,傳統品牌門店受電商巨大沖擊,服裝品牌大面積關店,但租金、人員等費用成本依舊存在,同時,網購潮導致消費者分流,傳統百貨業面臨洗牌困境。除此之外,商業街區域地價上升,沿街商業門面租金大幅提高,大部分品牌門店客流日減,收益日微。實體零售首先自身必須拋棄原來固守的經營模式,但同時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亞萍集團董事長陸亞萍建議政府給予傳統門店低門檻、低利息的貸款,消除金融領域對傳統商業實體店的隱性壁壘,要有傳統文化的意識,要有扶持品牌門店的具體政策,真誠熱心給與傳統品牌門店關心和支持。
王曉菲則建議希望延長社保、公積金免交緩交時限。考慮到企業資金鏈緊張情況,繼續延長企業免交養老、失業等社保費用時限至8月以后,延長企業申請緩交社保、公積金的時限,允許企業在2020年12月31日前結清當年應繳納金額即可,小微企業可以視情況進一步延長緩交時限。鼓勵各級地方政府結合財政條件,對本地企業、商鋪等適當給予場地租金補貼、設備租賃租金補貼、貸款利息補貼、防疫補貼等支持。推動商業體降低實體店面租金,鼓勵對疫情未開業期間實行免租。疫情期間免繳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疫情結束后一段時間內,建議對解決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實施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實行封頂處理。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降低工商業電價5%政策延長到今年年底。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低15%。減免國有房產租金,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堅決整治涉企違規收費。相信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包括紡織服裝企業在內的中小微企業的壓力。
5
穩外貿、支持外貿轉內銷解企業之憂
我國一直都是世界紡織制造和貿易大國,疫情沖擊下,不少外貿紡織企業都出現了訂單減少、增長乏力、庫存積壓、現金流不暢等棘手問題,轉內銷需求更為迫切。
以江西省為例,南昌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值同比下降16.6%。南昌華興針織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曉東坦言,海外業務同比下降10%,為養活工人、維持日常開銷,必須往國內謀出路。
實際上,出口轉內銷,并不是新鮮事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不少外貿企業就意識到,不能過度外向依賴。到2019年,東莞外資企業內銷同比增長10.1%,占內外銷比重達36.5%。這成為企業應對海外需求萎縮的有力一內外壓力之下,不少外貿企業從以前小打小鬧順手搞點內銷轉向“觸電上網”重點發力內貿。
今年,多項扶持外貿企業的抗疫政策陸續出臺,正在發揮作用。3月19日,商務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用好內外貿專項資金支持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內外貿資金效益,全力支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加大支持促進國內消費,釋放各地商務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而報告也指出,要促進外貿基本穩定。圍繞支持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推進新一輪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同時,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推動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推進中日韓等自貿談判。共同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同時,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開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