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論壇”舉行,孫淮濱做主題演講
2020年10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市盛大開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論壇同期舉行。出席論壇的嘉賓有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群,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副司長鐘建波,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劉曉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朱衛國,水族馬尾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仙,松桃苗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麗平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受邀出席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論壇并做主題發言。
孫淮濱以《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展開演講,指出作為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紡織行業,推動鄉村振興是必然選擇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則是紡織行業貫徹落實國家這一戰略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
孫淮濱以“四個助力”全面闡述了中國紡聯作為全國紡織行業的主要協調和服務性的社會組織,按照國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戰略部署要求,在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和實踐。
(一)探索工作思路助力
機構設立。2016年8月,中國紡聯正式成立“非遺辦公室”,全面組織、協調和服務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工作,也為助力非遺扶貧與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統計數據。在已公布的國家級非遺1327代表性項目、3068代表性傳承人中,紡織類項目197項、代表性傳承人182名;分別占15%、7%;在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40個項目中,紡織類項目3項;在國家文旅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入選的383項目中,紡織類項目104項,占27%。紡織非遺資源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和欠發達地區,上述數據體現豐富的紡織非遺資源為助力扶貧與鄉村振興提供了潛力和空間。
探尋思路。四年來,先后赴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內蒙、湖南、重慶、四川、浙江、廣東、江蘇、遼寧等地,調查研究地方尤其少數民族地區紡織非遺生存發展狀況,在摸清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探尋出“把準方向,整合資源,創新傳承,突出重點,市場動力”,作為行業非遺傳承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的基本思路及工作著力點。
(二)行業會展平臺助力
非遺大會。連續四年舉辦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是一個非遺大類、由行業性社會組織舉辦的唯一的全國性專業行業,成為展示紡織非遺發展成果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會議集主題大會、專題論壇、展覽展演、年度報告發布、推廣大使揭曉、參觀體驗與工作座談等為一體,為紡織非遺事業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思想與智慧源泉、研發與設計資源、品牌與市場渠道和可借鑒的實踐經驗,2019年入選“中國非遺十大事件”,成為促進傳統工藝振興的一項品牌活動,受到全社會關注。
展覽平臺。在北京、上海、沈陽、大連、潮州等地舉辦形式多樣的紡織非遺展覽,集中展示、銷售來自各民族傳統工藝融入現代服飾、家居用品、婚慶民俗、文創與旅游用品和藝術作品等,現場簽下訂單,成交效果超出預期,促進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引入市場機制,有效融入現代生活。今年新冠疫情催生網絡直銷帶貨十分活躍,不少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紡織非遺成熟產品借助網絡平臺成功銷往海內外市場,為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商業形態,有望成為今后市場推廣渠道的常態。
(三)推廣大使榜樣助力
推廣大使。四年來紡織非遺大會共推出46名非遺推廣大使、1名友誼大使和8名大使提名,主要構成為傳承人、設計師、企業家、品牌商、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其中30%來自少數民族地區、60%有非遺扶貧與助力鄉村振興的成功經歷,成為紡織非遺傳承發展的榜樣力量和助力鄉村振興的代言人、領頭羊。
榜樣力量。例如郝淑萍大使(蜀繡國家級傳承人)把蜀繡技藝帶入貴州大山,幫助苗族繡娘在傳統圖樣基礎上開發具有創意的苗繡產品,豐富品種結構,拓展消費市場,振興鄉村經濟;夏華大使(依文集團董事長)成功探索“中國手工坊”模式,搜集整理民族地區傳統紋樣,與繡娘共同設計、制作符合消費者時尚審美產品,打造讓深山繡娘依靠手藝改變命運的深山集市,帶領深山繡娘走進國際時尚舞臺;鄭芬蘭大使(省級土布傳承人、小巷三尋非遺品牌創始人),種植棉麻崇尚天然,19年的尋梭之旅,把布織機引進校園,發起鄉村振興社創大賽,創建紡織品主題的鄉村文旅綜合體民宿。
(四)“雙創”基地建設助力
背景情況。內蒙古科右中旗是蒙古族刺繡的重要基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與開發工作,通過政策支持、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市場運營模式,吸納2萬余名繡娘執針持線上崗就業,建設刺繡產業鏈條,打造王府刺繡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成為內蒙古非遺脫貧和新時代農牧區振興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截至2019年全旗貧困發生率由兩位數降至個位數,形成刺繡產業村50多個,技藝好的繡工月收入超過3000元。2020年建成上萬平米的蒙古族刺繡產業園,預計全年全旗刺繡產業實現產值1600萬元,利潤800萬元,一項傳統工藝改變了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基地建設。中國紡聯對科右中旗進行了深度調研,組織專家進行論證,授予該旗“全國手工刺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稱號。與內蒙興安盟共同舉辦“全國手工刺繡創新發展大會”,聚集各類資源,加強多繡種交流,擴大內蒙古刺繡影響。向科右中旗輸入設計資源,提升繡品品質,豐富品種結構。推舉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帶頭人白晶瑩為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在行業會議推介雙創經驗,進行輿論宣傳。為科右中旗雙創刺繡產品提供展覽與商貿平臺,擴大市場影響力。
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有所起色,依然面臨諸多課題和難題,仍需深耕細作。“十四五”時期,中國紡聯進一步筑牢使命追求,發揮好社會組織資源整合、平臺服務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依靠社會、行業和市場的力量,力爭為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事業再立新功。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將持續至10月27日。展會分線上、線下兩個版塊,全面展示非遺保護傳承成果,為廣大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搭建展示和推介平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就業增收,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其中,線下展覽包括“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緣”展、黃河流域非遺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三大板塊,46個扶貧工坊、84個非遺項目參展,集中展現非遺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黃河生態保護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凸顯非遺傳承的當代價值。
線上展覽則包括“非遺云展廳”、“云賞非遺”展播廳、“非遺好物”云銷售等,匯集全國各省(區、市)700余項非遺代表項目參與線上展示,400余部非遺題材相關記錄片、專題片在線展播,近500家入駐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非遺店鋪的非遺產品在線銷售。湖南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湘繡(毛珊)、銅官窯燒制技藝等2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在“非遺云展廳”進行展示。
據了解,除主展覽外,博覽會期間,線下還將舉辦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論壇、黃河流域非遺保護與發展座談研討會、非遺優秀案例發布等多項活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