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一家老紡織企業破“繭”而出 由全線停擺走向再度輝煌
曾經承載了人們許多美好記憶的國有紡織大廠,在行業重新洗牌之后紛紛退出市場,長沙卻有一家老紡織企業破“繭”而出,由全線停擺走向再度輝煌,開辟了一條傳統國有企業獨具特色的創業之路——
老廠復活記
蹚出新路的博翔紡織一派產銷兩旺景象。圖為工人在認真作業。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1989年秋天,長沙第二紡織印染總廠外景。資料圖
初秋的長沙,微風不燥,陽光正好,在這個城市流淌的時光中,到處都可以發現收獲的故事以及故事后面那一張張歷經奮斗而終有收獲的笑臉。
記者近日走進位于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沙博翔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博翔紡織”),深深地被廠區內產業工人的笑臉感動了。
博翔紡織確實應該開心一笑。近日,來自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訂單紛紛涌向廠內,紡織服裝、箱包鞋帽、生活裝飾等門類的生產廠家,特別青睞該企業出品的主打產品純滌線紗(縫紉線)。工人們笑意盈盈地說,現在工廠的生產線都是火力全開,產品無庫存、無積壓、無欠款,好一派產銷兩旺的景象!
這些笑臉的背后,有誰知道,足足歷經了40多年的艱難探索,他們才蹚出了一條新路!又有誰知道,這家企業走過了一條怎樣的“求生”路徑:從國有大廠到破產重組到并購托管,從全線停擺直至再現活力。在博翔紡織走過的這條特殊轉型之路上,不知灑下了多少奮斗者的汗水和淚水,才譜寫出了老國企復活的新篇章。
遭遇困境 全“線”停擺
博翔紡織的前身,是長沙第二紡織印染總廠(簡稱“二紡”)。這座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工廠,當時是長沙紡織工業的一面旗幟,不管是生產設備,還是產業門類,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聲名卓著,居于行業排頭兵位置。
一些“老紡織”說,那時的二紡是長沙觀沙嶺的一道風景,不但有上規模的廠房,廠區內還配套有幼兒園、歌舞廳、農貿市場、醫院等,成為紡織女工也是那個時代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能夠進入二紡上班,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似乎是一夜之間,這家熱熱鬧鬧的國有紡織大廠變得沉寂了。由于傳統紡織業技術水平不高、產品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國內紡織業開始了大洗牌。1998年,全國范圍內以紡織業為突破口,推動國有企業解困,要求壓縮棉紡生產能力1000萬錠,實現產需基本平衡。“壓錠”政策一出,傳統紡織企業開始左奔右突,想方設法謀求新的出路。
二紡也走上了重新探索生存和發展之路。如當時許多遭遇困境的國有企業一樣,二紡于2001年實施政策性破產,2002年被長沙毛巾集團收購,2006年重組注冊為長沙毛巾紡織印染廠,2011年從毛巾集團公司剝離后獨立為長沙博翔紡織廠,2014年支持政府濱江新城建設,老廠區搬遷至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這個輝煌一時的國有大廠,經歷了各種各樣難以想象的艱辛,但一直沒有走出困境。企業陷入產品全面退市、生產全線停擺的狀態,因此被列入“僵尸企業”名單,“處僵”成為這家國字號老企業不得不面臨的一道世紀難題。
開辟新路 一“線”生機
2018年12月,轉機出現了!
當年,博翔紡織經公司制改革后劃入長沙市國有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雖然有了新的“娘家”,但企業面臨的問題并沒有變。
怎么辦?是聽天由命,讓其自生自滅,還是迎難而上,謀求破繭重生?市國資集團統一了思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國有資產流失,必須開辟老國企復活的新路徑。
從市國有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走馬上任博翔紡織黨委書記、董事長的徐政,對2020年6月履新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那時他的辦公室每天都很“熱鬧”,只要一進辦公室就有許多人“迎接”他:這個找他要買社保,那個找他要加薪,還有要安排住房、要解決醫藥費的。更有那些企業改制過程中積累的遺留問題,讓這位新任企業掌門人應接不暇。他心里很清楚,要解決這些難點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快讓企業找到新的出路,“企業發展起來了,這些難題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
企業恢復“新生”,首先要從確定主營產品著手。“作為曾經的老牌國有企業,其實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有一批成熟的技術生產人員,這是能夠快速恢復生產的重要原因。”徐政一邊在生產車間介紹產品流程,一邊深有感觸地說,就像我們的每條生產線有一個線頭一樣,我們的企業也必須有一個叫得響的產品“線頭”。經過深入巿場調研和廣泛聽取員工的意見,博翔紡織決定全面退出自身沒有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產品生產,將主營產品鎖定為生產縫紉線。
老產品翻篇了,但“老紡織”依舊在釋放著光和熱。
黃文軍,從老廠到新廠,已經在紡織行業干了30年。他現在是博翔紡織紡紗事業部部長,每天上班都堅守在車間里。他說,自己十幾歲就進了廠,一直在生產車間一線工作。“現在跟幾十年前明顯不同了,廠里的機器設備比原來多多了。很多步驟可以實現自動化,如梳理、牽伸、輸送、卷繞等。”
“時間和現實證明,傳統老國企也可以創造奇跡。”車間里,黃文軍擦了擦額頭的汗,向記者說著過往和現在,言語里滿是欣慰。
“現在一切都好了起來,我們又能重回國有企業的車間上班,別提心里有多美。”他說,現在每天來上班,又找到了歸屬感和自豪感。
創新轉型 再“線”輝煌
退,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進!
在博翔紡織的現代化生產車間里,如今雖然看不到原來老紡織廠內人頭攢動的場景,但另外一種場景生動地注釋了這個行業的前行與重塑:新型紡織設備自動運行,接頭、并條、生頭、絡筒、打包、發貨,各個環節的工序高效運行,一幅現代紡織工業的圖景盡入眼簾。
如今的博翔紡織,在行業內的名聲一天比一天響亮。這里是全國唯一一家以生產線紗為主導產品的國有紡織企業。企業擁有2萬紗錠的生產規模,每年完成生產銷售線紗4000噸,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
前不久,慕名而來的一位浙江服裝生產企業負責人,在博翔紡織一次性訂購了50噸線紗。收到貨品后,看到質量過硬的產品,這位企業負責人由衷地感嘆,沒想到一根小紗線,在長沙人手里做出了大文章。
企業再“線”輝煌,讓紡織女工再度感受了企業的榮光。陳冉是1988年走進長沙“二紡”的老紡織人,她回憶說,每天不停地穿梭于織布機之間,這就是自己那個年代的青春與夢想。
在車間干了30年的陳冉,如今是博翔紡織的工會副主席,雖然不在一線車間工作了,但她每天依然習慣性地到車間走一走。看到車間先進的設備、滿負荷的生產,她眼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涌出淚水。她無限感慨:企業走到今天,真有“九死一生”的感覺,真不容易啊!
正是由于有陳冉這樣一批又一批紡織人不懈地探索與創新,才成就了這份來之不易的事業,才將這家國字號老企業重新推向了時代的高地。今年上半年,“博翔”對車間設備進行了全面智能改造,解決生產環節中的“堵點”問題,車間節省人工勞動近30%。
9月6日,企業里20臺細紗機技改項目已安裝調試到位并投入使用。實施技改后細紗落紗時間大為減少,紗線斷頭率明顯降低,管紗的均勻度、卷裝量大幅改良,員工現場操作安全系數也顯著提升。企業內的光伏發電項目即將開始建設,預計在年底完成。屆時用上清潔能源,預計每年可節約用電成本180萬元。
企業發展穩定后,博翔紡織又開始謀劃下一輪的發展方向。企業將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的步伐,已申請了2項專利發明,正在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徐政告訴記者,下一步,博翔紡織堅持做精做優主業,尋找戰略伙伴,實現縱向一體化發展,要達到年度線紗產銷一萬噸、營收突破億元的目標。
他笑著說,現在終于有更多的時間走出過去常常被圍堵的辦公室,與同事們一道,好好謀劃企業的未來了。
采訪手記
傳統也能創造傳奇
走進博翔紡織,油然而生一種久違了的感覺。久違了,在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內,終于又見到了似曾相識的紡織忙的生產場景;
久違了,在長沙制造業蓬勃發展的企業方陣中,終于又看到了國有紡織企業的身影;
久違了,在色彩繽紛、風格各異的現代企業之林中,終于又感受到了國有企業那種撲面而來的氣質……
一路走過,廠區內沒有看到裝修豪華的辦公室和價格不菲的辦公設備。那些簡簡單單的陳設,似乎在默默地講述一個個似水流年的故事;
一路看過,車間里一張張樸素的笑臉在眼前閃過,眉宇之間總是浮現出作為企業主人翁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走過看過之后,總覺得有一種精神在博翔紡織上上下下傳承。這種精神是什么?是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是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是奮發圖強的時代擔當。
似乎都是,又似乎不全是。
通過多次深入采訪,我們發現,在博翔紡織體現出來的那種企業精神,其實就像該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紗很細,但韌勁很足!
試想,如果沒有幾十年的堅守,沒有持續不斷的探索,沒有不拋棄不放棄的堅韌,這樣的傳統企業肯定淹沒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大潮中了。
博翔紡織探索出來的路徑,說明了一個道理:傳統也能創造傳奇!紡織,確實是很傳統很傳統的產業。傳統紡織產品被時代拋棄了,但并沒有拋棄整個紡織行業。關鍵是要重建、重構和重塑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紡織生態。新生態才會催生出新光景。
網絡上有句名言:時代拋棄你,連個招呼都不打。確實,每當產業變革來臨時,時代不會挨個拍拍每個人的肩膀,告訴你前行的方向在哪里。要防止被時代的車輪輾壓,唯一的辦法就是跑在時代的車輪之前。
世界不會存在永遠一成不變的行業,也不會有不可改變的傳統。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傳統的變革順勢起舞,時代的奇跡便會應時而生——或許這就是博翔紡織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來源:華聲在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