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牛肚被"紡織技藝織出非遺"新經濟"
近年來,云南省臨滄市雙江縣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非遺產業致富新路徑,推動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大力培育扶持布朗族紡織的生產、傳承和經營,讓布朗族紡織技藝編織出非遺“新經濟”,以非遺傳承保護促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牛肚被”制作流程復雜,費時費力,價格較高,難與市場上的紡織工藝品競爭。為解決這些難題,雙江縣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采取“黨總支+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社員利用農閑和休息時間,到紡織基地制作紡織品。目前,合作社入社農戶已經由剛開始的5戶增為30戶,從業人數達30余人。
依托“牛肚被”紡織基地,雙江縣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的作用,加強技能培訓,提升紡織技藝,壯大紡織能手隊伍。培育更多紡織新手成為技藝大師,讓布朗族紡織技藝成為更多婦女的謀生技能、增收本領。目前,雙江縣共有布朗族傳統紡織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1人、市級傳承人2人、縣級傳承人2人。
合作社成員李波說:“剛開始,村里那些小姑娘對織布的過程都還不太熟悉。加入我們合作社以后,跟著熟練的老師傅們學習,現在都能自己獨立織出精美的‘牛肚被’,還能為她們帶來收入。”
為滿足現在人們在生活中對紡織品的多樣化需求,合作社積極創新,原先只制作“牛肚被”、葛布,現在擴展到少數民族服飾、床上用品、沙發巾、汽車飾品等。每年可產出“牛肚被”等各類紡織品300余條,經濟收入18萬元。同時,持續探索多渠道銷售,通過“線上+線下”協同銷售,不斷打通“牛肚被”銷售渠道。(李龍鳳)
(來源:雙江縣委組織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