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創新,“新中式”引領新時尚
非遺創新 “新中式”成高頻詞
這幾年隨著中國元素不斷創新并融入各種消費場景,人們對于國潮的關注也在持續走高。
中國國際時裝周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時裝周,每一年的時裝發布都聚焦國際流行趨勢。在本屆時裝周上,記者發現,中國美學、非遺創新、國潮跨界等字眼頻頻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新中式”。
總臺央視記者 吳天白:在時裝周的活動上我拿到了本屆時裝周的日程安排表,近百場的活動中,這種涉及“新中式”內容的活動就超過了一半,新中式成了本屆時裝周上的高頻詞。
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場地設在北京751藝術區,這里的前身是北京正東煤氣廠,老廠區碰撞新思想,正好與“新中式”傳統+時尚的理念相契合。記者發現,來這里參加時裝周的很多觀眾,有不少是穿著“新中式”服裝來的。
時裝周觀眾 張思朦:像我今天穿的手工云肩,都在結合傳統文化,包括一些非遺手工。
T臺上穿著“新中式”服裝的模特一出現,就會立刻吸引觀眾的目光。記者發現,中國元素、中國文化融入國際時尚好不好看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時裝周觀眾 肖琬琪:我自己也是學服裝設計的,比如說剛剛結束的“新中式”發布會,“新中式”擺脫了原來古代服飾一些繁雜的東西,再把中國從古至今流傳的圖案運用在現代服裝中,算是一種“新中式”特色。
記者了解到,本屆中國國際時裝周集結了53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個時尚品牌,深度參與的國內外設計師超過170多位,產品涵蓋禮服、運動休閑、配飾等全品類,可以說每類產品都能看到“新中式”的設計元素。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專職副主席 謝方明:有不少設計師都采用了中國元素,比如敦煌、青花瓷、苗繡非遺傳承的東西。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中國文化,在關注中國時尚,通過服飾的表達方式,讓國際上更多的年輕人來了解中國元素符號。
新中式“火出圈” 小細節藏大學問
去年開始,“新中式”就十分流行,在電商平臺上,“新中式”服裝銷量猛增;而在生活中,我們也看到有不少人身著“新中式”服裝拍照打卡。
那“新中式”到底美在哪兒?又藏著哪些中國元素呢?讓我們在時裝周上繼續找答案。
總臺央視記者 吳天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南新倉文化休閑街,在這里,國際時裝周舉辦了一場中式美學新主張藝術展,里面展出的都是“新中式”風格的時裝。
挺拔利落的立領配上豎排盤扣、傳統刺繡工藝搭配古樸韻味的青白色,走進中式美學新主張藝術展,迎面而來的就是充滿中國韻味的色彩與圖案。
在這里我碰到了一位90后設計師,她告訴我,“新中式”就是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裁剪設計中,讓服裝更具實用性,貼近消費者的生活。
設計師 李嵐月:它是一個中西結合的概念,在日常穿著中也是更舒適更日常。它面料上比較好打理,不像我們以前的那種中式的服裝,它是真絲,要精心保管,像這種的就是一些棉、麻,甚至一些新的面料。
新設計手法讓服裝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在這些“新中式”服裝邊上,我還看到了很多“新中式”配飾,小小的裝飾物卻藏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品牌負責人 金美湄:眼鏡腿部位是一個葫蘆的形狀,這個眼鏡托也是一個葫蘆的形狀。戴上眼鏡之后,有的時候你要托一下眼鏡,我們稱之為托福。
“新中式”服飾這種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對年輕消費者產生了非常大的吸引力。
時裝周觀眾 翟子夜:買衣服肯定會再去想想配飾怎么去搭,搭那種老山檀的項鏈或者搭一些玉鐲子之類的還是很好看的。
湖北美術學院手工藝學院院長 李海兵:民族文化進入生活當中,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對于我們這種時尚的加持,它會讓年輕人越來越喜愛。中式的流行,在年輕人當中的爆火,我覺得是未來可期的一件事情。
傳統元素掀起流行新風尚
市場的活躍為“新中式”帶來了更多展示的機會,也讓更多原來小眾的中國特色布料與技法可以在國際舞臺亮相。
在本屆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記者就發現了這樣一款走出國門的“老布料”。
本屆中國國際時裝周共舉辦了130多場精彩活動,在現場記者發現,一場以四川自貢的扎染為主要設計元素的走秀活動在開始前,門口就排起了長隊。
自貢扎染起源于秦漢時期,以針代筆,色彩斑斕,與棉、麻、絲等質地的布料搭配,美觀雅致,有著中國獨有的韻味。
設計師 瞿德剛:外面是一個馬褂,結合一個西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扎染,把它運用在我們的服裝中,以針代筆,繪制描繪出一只大雁在飛翔的狀態。
傳統工藝惹人喜愛,讓觀眾眼前一亮。一種富有東方氣韻的傳統面料——莨綢,也在海外市場掀起了一股流行新風尚。
莨綢,是我國獨有的傳統生態絲綢面料,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它以純天然絲綢為坯布,用中國嶺南地區特有的野生中草藥——薯莨進行染色。
廣東順德莨園運營助理 張波:我們使用的是傳統的黑色莨綢,正反異色的,上面有金屬般的光澤,上面用到的是銀絲線繡的鳳凰、牡丹,再加上中式的旗袍領、盤扣和大開袖,設計出符合當下消費者審美的“新中式”服裝。
張波告訴記者,莨綢這種布料經歷過一段低谷期,制莨工藝也一度瀕臨失傳。那這樣的產品又是怎么“火”到了海外呢?曾設計師梁子告訴記者,只有將傳統布料與國際潮流相結合,才能讓中國服飾“火出圈”。如今,梁子已經將莨綢帶到法國,并吸引了法國時裝學院、紐約時裝學院等全球知名服裝院校連續15年來到中國進行莨綢調研。
“金頂獎”設計師 梁子: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做發布會,讓很多人了解到了莨綢這樣一種面料,就是天然的、舒適的,又是國際化的,帶著中國氣質的時尚。在這里我們也得到了世界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中式”服裝與品牌走出國門,掀起一波波傳統文化消費熱潮。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 “金頂獎”設計師 王鈺濤:一些東方韻味的圖案、色彩是非常美的,而且非常實用和實穿。隨著大家對“新中式”的熱愛,市場化肯定會更深入,應該有更多的多元化的“新中式”產品出現。
(來源:央視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