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成功的秘密
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提出的問題,工業革命為何在英國發生,一直吸引著經濟史學家的目光。喬爾·莫克爾是這方面著名學者,在《啟蒙經濟:英國經濟史新論》里,他對英國在1700年之后的一個半世紀中的經濟發展做了深入系統的解剖。作者認為,除了地理因素以及市場、政治和社會作用等大家公認的論據之外,現代經濟增長的起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認知和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如何影響他們的經濟行為。換言之,得益于啟蒙運動,技術創新和制度改革這兩種相輔相成的轉型實現了協同效應,這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根源。
在1700年之前,歐洲仍是農業經濟為主的地區,落后中國很多。在之后的一個半世紀里,英國經濟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到1850年,英國人口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城鎮化(以人口占比計算)達到45%,比1700年提高了27%。1851年英國舉辦世博會時,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經濟領袖,歸功于工業革命,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經濟增長始于英國。
英國成功的秘密是這本書研究的目標。不同于其他著作,作者并沒有僅限于從純粹經濟學視角進行分析。眾所周知,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到英國,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有當時發達的航運業、國際貿易相關產業或商業。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作者指出,驅動此類發展的引擎通常是商業和制度完善,技術只是提供輔助動力而已。通過利用更好的技術擺脫馬爾薩斯貧困陷阱只是英國經濟轉型的一個側面。越來越多的經濟史學家受道格拉斯·諾思的啟迪,開始重視制度因素,即經濟游戲規則、此類規則背后的信念,以及人們是否遵守此類規則。
作者敏銳地指出經濟增長的頭號敵人不是人口壓力,而是各種“尋租者”。英國也是在猶豫不決中慢慢地發展成為一個更加開放、競爭更為激烈、經濟選擇更多的社會。等到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英國已經發展成為人們所期望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尋租活動隨后逐步被消滅。一個滋生尋租行為的制度或社會顯然無法獲得效率和公平。一個成功的經濟體有賴于良好的制度為商業、金融和創新活動提供適當的激勵。當然,我們不可能設計出一套普遍適用的“最優”制度,制度應適應環境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制度是應運而生的,很多在當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一個缺陷也蘊藏其中,就是制度路徑約束,一些后來變得不合時宜的制度很難以改變。因此,重要的是,制度應具備靈活性,能夠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下列兩種規則,即確定經濟游戲方式的規則,以及在必要時能夠盡可能以最低總成本改變上述規則的規則。這個成本概念既包含了經濟成本,也包含了社會摩擦成本,后者不僅可能更大,而且持續的時間往往更長。人們在自身利益因此受損的情況下很難接受此類變化,來自既得利益群體的阻力很大。
諾斯也指出制度之所以發生變革,并不是因為這樣做有效率,而是因為支持它們的關鍵人物的理念和信念發生了變化。而我認為這個說法還應引申,其實是關鍵人物提出的主流思想影響了政府政策制訂,政府對創新的支持以及相應調整有關制度安排,更好地為轉型給予了自由市場無法提供的支持。比如,博爾頓多家動力紡織機工廠在1826年遭到攻擊,政府迅速出動維持秩序,并保護這些采用新技術的工廠的財產;1830年代,政府不顧四輪馬車車主、運河公司、收費道路公司的游說阻撓,支持建造鐵路。英國最早實施了私有財產保護(包括專利等知識產權),到19世紀中葉,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無可爭議的技術領袖。英國憑借經濟成就,成為首個以工廠為主導的國家,后來又以鐵路為主導,并形成了首個龐大的工業城市無產階級。在工業革命的幫助之下,倫敦城確立了金融霸權,從而在數十年中主宰著國際銀行業。
英國經濟增長的巔峰隨著1914年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展趕上英國而開始進入平臺期,英國之后降格成為工業化國家“普通一員”。美國早在19世紀初期,也實現了私有產權保護和自由市場經濟,在更廣大、資源更豐裕的國土上,漸漸成為新的經濟霸主。美國的這個發展過程也是在兩個層面進行:一是與自然的博弈。這是經濟增長方面非常有益的啟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