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織就新光景 千年黎錦見風華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織錦,約3000年來,講述著民間傳說、農耕故事、日常生活,和人們對美好祝福的寄托與向往。
圖為黎錦中的幾何紋、人形紋、鹿紋、花紋等特色紋樣。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供圖)
生態原料紡成線、絞纈古法染成色、踞腰織機織成布、燦然多色繡成花。這種集紡、染、織、繡技藝于一體的黎錦被稱為中國紡織業的“活化石”。
黎族人紡紗、織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貝棉,又稱海島棉。染料也源自熱帶雨林豐富的植被資源。
記者拜訪多位非遺傳承人觀其紡織手法,其間發現紡線數次斷開,織娘耐心接線。織布時,織娘大多席地而坐,提梭引緯,左手持分經棍將經紗分開,右手持織錦木刀將緯線打緊。
11月28日,在海南東方織娘黎錦數字化展廳,黎族姑娘現場展示黎錦織造技藝。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攝
若追求工藝水準,這項技藝至今無法被機器取代。如用機器紡織,必須使用工業線,不僅成品做工顯得粗糙,而且花紋相同缺乏特色。
從事黎族文化研究的海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劉冬梅認為,黎族織錦全憑手工,手工創造了精美黎錦圖案,是黎錦的靈魂,也是黎族織錦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批技藝傳承人逐漸從“手藝人”變成“守藝人”。劉香蘭從兒子、兒媳、孫子開始培養,后來學員隊伍從親友鄉鄰擴大到全國各地的手工藝品愛好者,規模多達上千名。
從意大利留學歸來的海南姑娘陳玲宇,嘗試將黎錦的傳統元素解構與再加工,融入自己的新中式服裝設計品牌中,以期符合現代審美。
“黎錦織繡圖案包含著豐富的民族風情和民族習俗的色彩意境。”陳玲宇說,黎族傳統織錦,不僅講究形式的美感,而且更強調吉祥的含義,它是黎族原始圖畫文字象征和民族文化的載體。
據統計,黎錦織物上的圖案共有160多種,大體可分為植物、動物、人物、景物、文字及神話故事6種類別。
“黎族潤方言區的蝴蝶花紋經常出現在我的設計中。”陳玲宇說,它的主要含義是吉祥和幸福。蝴蝶飛翔的姿態象征著自由、希望和追求夢想的勇氣。蝴蝶和“耋”同音,也常用于“長壽”的寓意。這些含義體現了黎族人民對自然、愛情、生命和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崇敬。
圖為黎錦元素文創產品。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攝
黎錦搭上文創“快車”,手提包、書簽、桌旗、腕表帶、耳環、筆記本、改良黎錦服飾等年輕化文創產品受到市場歡迎。身著黎錦服飾的潮玩手辦、黎錦花紋系列手搖音樂盒……這些還未正式上市的黎錦文創,9月份在海口騎樓老街一家老字號茶館展示不到半天,數十個產品便一銷而空。
在海南省東方市,“95后”黎族姑娘符愛娜正積極探索黎錦與其他工藝的跨界結合,像融入黎錦元素設計的吉祥鹿、十二生肖盲盒掛飾、卡通小玩偶……很多黎錦文創賣到全國各地。“卡通小玩偶賣得最好,還有一些國外網友也對這些感興趣。”
符愛娜說,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傳播黎族文化,沒想到會有網友線上交流織錦的技術問題。
為推動黎錦持續發展,海南省東方市今年10月啟動黎錦數字化產業基地,建設東方織娘數據庫、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文化消費體驗中心等。
東方織娘黎錦數字化展廳負責人宋曉林說,基地邀請國內外設計師,將黎錦制作的手工技藝、歷史紋樣等信息數據化,構建東方黎錦文化基因紋樣數據研發中心。同時結合圖案學、現代設計體系,實現紋樣的二次創作,以便于市場化設計應用。
目前,“東方織娘”數據庫收錄黎錦手工藝人4000人、根據黎錦傳統美學再設計的紋樣500余種。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