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源:畫里內涵深遂,筆下滿懷激情
——專訪中國山東知名繪畫藝術家張維源先生
全媒體記者:張行方 高華芬
張維昌,筆名張維源,1961年出生于山東省安丘市。善于油畫(刀畫),追求唯美、大氣的藝術風格。
張維源先生無數次參加社會各類團體舉辦的慈善公益捐助活動,把自己的善行化作一縷陽光,照亮社會的每個角落,用自己一顆溫暖的心弘揚社會正能量,把自己的德行化作一團火焰,點燃弱勢群體的希望,用自己善行義舉融化他們心靈堅冰,奉獻出一個藝術家的情和愛,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復興富裕強大的中國夢,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張維源先生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刀畫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翰墨藝術研究院理事,中國藝術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刀畫研究會研究員,翰海刀畫美術培訓中心負責人,中央電視臺七頻道特別推薦藝術家。中國書畫家雜志特邀畫家。2016年兩會推薦藝術家。中鑄愛軍職業培訓學校榮譽校長。
張維源先生繪畫作品筆跡謹細,賦彩新麗,形象微妙,形似逼真,淡雅纖麗,精妙絕倫,嫵媚剛勁,婀娜遒逸,構圖嚴謹,意境深遠,畫技全面,形象生動逼真,意境清淡雋秀,具有輝煌壯麗之觀,清新婉約之致。散發著輕清淡遠的韻致,同時根據對象的不同質感,在相應的輪廓內渲染色彩,所以達到高度的真實性和生動性,這在當今畫家中屈指難數。
風格是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是一種藝術語言,它包含了內容和形式。
油畫是西方繪畫的主要畫種,它使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其特點是色彩豐富鮮艷,能夠充分表現物體的質感。講究比例、明暗、透視、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學法,運用光學、幾何學、解剖學、色彩學等作為科學依據,使描繪對象生動逼真。
張維源擅長油畫、中國畫,多才多藝,在油畫創作風格上將西方油畫技法技巧與中國畫元素巧妙結合,其創作作品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在他的作品中色調明暗過渡微妙,不露生硬筆觸的痕跡,呈現出典雅、柔和、穩定、厚重飽滿的美感。筆墨之間描繪逼真,制造出豐富的機理效果,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澤。
如果說水彩畫給人以通明、輕快、流暢的感覺,水粉畫給人以鮮艷、柔潤、渾厚的感覺,那么他的油畫的特點是豐富、厚重、沉著和有光澤感。
從張維源先生的創作可以看到,每次下筆,去向清晰,或奔暢,或凝重,或點,或甩,顯示出畫家作畫時的蓬勃感情。
張維源先生繪畫創作作品內涵深遂,色彩豐富,滿懷激情,極富強烈的生命力和探究創造力。
張維源先生的作品中色調明暗過渡微妙,不露生硬筆觸的痕跡,呈現出典雅、柔和、穩定、厚重飽滿的美感。筆墨之間描繪逼真,制造出豐富的機理效果,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澤。
張維源先生多幅作品被海內外收藏家、企業家收藏,多次在大型書畫展覽中獲獎。1977年漫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刊登在吉林日報。1982年9月油畫《軍人的愛》發表在《解放軍文藝》雜志。1983年,油畫《牧歌》刊登在《興安盟日報》。1997年,油畫《長白樺林》在全國民間藝術節獲得二等獎,2001年,油畫《壺口瀑布》在“長城杯”書畫藝術大賽獲得油畫一等獎。2011年7月,刀畫《黃河》在首屆愛國主義教育中原行書畫展中榮獲國畫類一等獎。2011年5月,接受中央電視臺七頻道《農廣天地》欄目組采訪。2012年11月,接受深圳衛視《大娛樂家》欄目組采訪 。2014年1月2日《白樺林》刊登在《秦皇島日報》。2014年3月15日《黃河》刊登在《河北工人報》。2014年12月7日《三十年一吻》被海軍航空兵訓練基地軍史博物館收藏。
張維源先生時值創作盛年,書畫作品典雅清新,渾厚華滋,明麗俊逸而又氣韻生動,充滿藝術感染力,更具現代美感,相信他的作品經過歲月的洗禮,一定會綻放璀璨的藝術花朵,在華夏大地迎風起舞,引起萬眾矚目。
編輯:高華芬
作者介紹:
張行方,安徽定遠人,全媒體記者、中國散文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中國書畫名家專訪網主編、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宣傳部長、故宮博物院安徽省書畫考級中心副主任、中國公安文學精選網安徽工作部總編、安徽古塬書畫院副院長、美國書畫研究院無錫分院執行副院長、知名作家、文藝評論家……
長于散文、詩歌、評論、長篇小說及非虛構等文本創作,其作品文采斐然、情感充沛、旁征博引、厚重飄逸、氣勢恢弘、張弛有度,立意精巧,充滿靈魂的叩問和哲學的思辨,立體之藝術美感躍然紙上。
出版有:《等你回航》文學作品集
供職單位:全國公安文聯《中國公安文學精選網》安徽工作部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