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友:寫就山水大世界 獻美人間都是愛
——專訪中國繪畫藝術(shù)名家陳廷友先生
全媒體記者:張行方
陳廷友先生,1963 年生,安徽合肥人。著名畫家亞明先生弟子。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文史館特聘書畫研究員、安徽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客座教授、安徽漸江國畫院院長。
個人畫展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國內(nèi)城市舉辦過十七次。2014 年應美國中國文化藝術(shù)基金會邀請,在哈佛大學舉辦《大美黃山·陳廷友中國畫展》,2015 年在北京榮寶齋舉辦《大美黃山·陳廷友中國畫展》暨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陳廷友中國畫集》大紅袍首發(fā)式。
作品被美國《僑報》、中國《美術(shù)報》、《中國藝術(shù)報》、《中國書畫報》等多家媒體整版宣傳報道,多次參加由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畫展并獲獎。多幅作品被美術(shù)館、藝術(shù)館等專業(yè)機構(gòu)和個人收藏。
陳廷友先生是著名國畫家亞明先生的高徒,曾得到恩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陳生能苦學先人,他日必成大器也!”他數(shù)十年來潛心傳統(tǒng),躬耕畫壇,如今在中國畫藝術(shù)領域已有一番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陳廷友先生藝術(shù)修養(yǎng)全面,繪畫山水題材之外,亦喜繪花鳥,尤擅以靈動筆墨,揮寫竹之清風高節(jié),荷之清雅絕塵,或竹枝疏影,或暗香浮動,畫面用色淡然而悠遠,筆墨意趣充盈其間,昭顯出他所一貫具有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情懷和文化情愫。
陳廷友先生的繪畫作品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寬廣,氣魄非凡,有“方寸之間見萬里”、“氣象萬千”的高度;每幅作品都有深度,有品位,一層一層,向遠延伸,無有窮盡。
山水畫是中國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xiàn)。山水畫強調(diào)“平遠”、“高遠”和“深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換,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換,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狀深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山水畫的技法包括“勾”、“皴”、“染”、“點”四個步驟,先用墨線勾出山石的輪廓,再用各種皴法畫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進一步加強山石的立體感,最后用濃墨或鮮明的顏色點出石上青苔或遠山的樹木。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中國山水畫往往在一幅畫中有"高遠"讓你體會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勢逼人,如身臨其境;有"深遠"讓你感到山重水復,深邃莫測;有"平遠"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打破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視、俯視和平視等散點透視來描繪畫中的景物。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得其形似,則失其氣韻;具其色彩,則失其筆法,豈曰畫也?"
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繪畫,特別是山水畫,如果一味追求描繪對象的具體的、真實的形和色的相似,無疑會壓抑畫家創(chuàng)作靈感的煥發(fā)和藝術(shù)意境的營造,力求形神統(tǒng)一。
有意境是山水畫的特色,有著從情感到氣格的“境界”的升華,才是畫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精髓。
山水畫注重“師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畫和看畫共同身臨其境,向?qū)徝阑顒拥纳顚哟伟l(fā)展:一是親近自然,回歸自然,和大自然合一,達到主客觀世界與時俱進,光景常新的境界,謂之新;二是潛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達到精神境界的升華。
言而總之,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藝術(shù)的高格品位。
陳廷友先生的繪畫作品恰恰包含了這些藝術(shù)元素,值得推崇。
時值盛年的陳廷友先生勤于觀察,勤于筆墨,勤于寫生,勤于交友,容萬物與胸中,以飽滿的熱情,博愛的境界,仁慈的愛心,匯祖國大好河山于筆下,遨游畫壇,風生水起,氣吞萬里,浪遏飛舟,舞動筆墨,寫就青山大世界,獻美人間共分享。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經(jīng)過歲月的淬煉與洗禮,他的作品將會更加豐滿、大氣、磅礴,更加爐火純青,在畫壇會飛的更高,走的更遠。
他,一定會如愿以償,不負眾望。
責任編輯:高華芬
附:陳廷友先生繪畫藝術(shù)作品欣賞——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