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公司是最了不起的是交戰的軍隊是不斷爭奪著市場霸權者
公司應當追求利潤且僅僅追求利潤的想法,會造就什么樣的公司?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在人類的所有創新中,商業公司是最了不起的。公司就是交戰的軍隊,不斷爭奪著市場霸權。事實證明,由此產生的控制與競爭并存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沒有“有限責任股份公司”這一偉大發明的資源和組織能力,那么19世紀中葉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將是不可能出現的。
然而,正如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賽德商學院(Sa?d Business School)的科林?邁耶(Colin Mayer)在一本出色、激進的新書《繁榮》(Prosperity)中所主張的那樣,公司并不盡如人意。廣大民眾越來越認為公司是反社會的,除了股價以外,公司對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而公司領導人除了個人獎勵外,也對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從實際工資和生產率來看,公司最近的經濟表現一直平庸。此外,公司還被允許腐蝕競爭,這是喬納森?泰珀(Jonathan Tepper)和丹尼絲?赫恩(Denise Hearn)在另一本重要的新書《資本主義的神話》(The Myth of Capitalism)中的觀點。簡而言之,公司已經滿腦子壞主意,讓競爭日漸衰弱。
邁耶教授主要針對的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觀點,即公司的目標只是賺取利潤,受法律和(最低)監管的約束。今天,這一觀點體現為公司有義務最大化股東價值。這背后隱含的可追溯至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觀點是,主要難題是“代理問題”:所有者和代理人(即公司管理者)之間的關系。邁耶教授堅信,“弗里德曼觀點的問題在于太過天真”。這個觀點是基于“簡單而優美的經濟模式,在現實中根本無法成立”。
他認為,公司追求利潤且僅僅追求利潤的想法,只能產生糟糕的公司和可怕的后果。這出于三個原因:人、社會和經濟。
第一個是最重要的。利潤本身并不是公司的目標。利潤是實現目標的條件,以及結果。這個目標可能是制造汽車、交付產品、傳播信息或其他許多事情。如果一個公司拿賺錢充當目標,就會既賺不到錢、也達不成目標。
其次,當立法者允許成立有限責任公司時,他們考慮的并不是利潤,而是資本、努力和自然資源相結合帶來的經濟可能性。尤其是嵌入公司本質的長期承諾,這種承諾讓公司能夠專注于創新:可以說,公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使創新成為慣例。
最后,關于公司的核心理論是已故的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的理論,他認為因交易成本所致,市場在組織生產方面的效率可能不如等級制組織。換句話說,市場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就長期承諾而言。然而,就此認為人們在決定公司該如何運營時,可以忽視市場的這種根本不完善性,是毫無道理的。如果公司存在的理由是用顯性契約替代隱性契約,從而用強制替代信任,那么人們在決定什么是公司的目標以及公司應由誰控制時,就不能忽視這一點。
最重要的是,如果公司不斷重申其目標是服務于那些對公司承諾最少者的利益,同時控制權也被委托給那些最不了解公司活動、最不可能因公司倒閉而蒙受損失的人,這種長期信任如何能維持?然而,公允地說,股權廣泛分散的上市公司的股東就是處在這樣的位置。
股東的承諾最少,因為與員工、專門供應商和公司經營所在地不同,他們可以立即切斷與公司的關系。股東知道的也最少,因為他們不參與公司的活動。
至關重要的是,與經濟學公認的觀點相反,現實世界中的股東并不是公司剩余風險的承擔者——除了相對于公司的債券持有人而言。市場的不完善性令員工、供應商和營業所在地也承擔相當大的風險。此外,股票市場讓股東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分散他們的風險,而拿員工來說,他們所持有的跟公司相關的知識和人脈資本,就不可能像股東那樣在全球范圍內分散風險。此外,其他所有人都可能受到股東的投機行為侵害。這勢必會削弱其他所有人對公司的承諾。
此外,鑒于公司常把股東價值最大化掛在嘴上且股東無法監督管理,獎勵越來越多地不是與公司的目標實現得怎么樣掛鉤,而與會計利潤和股價掛鉤。但這兩者都可以被操縱。有人會說結果是管理者薪酬過高——德博拉?哈格里夫斯(Deborah Hargreaves)的《首席執行官薪酬過高嗎?》(Are Chief Executives Overpaid? )講的就是這個問題——以及長期投資不足。
這些著作認為,資本主義已嚴重失靈。我雖然不情愿,但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并不是在主張拋棄市場經濟,而是在主張改善公司、改善競爭。
邁耶教授這本著作想說的是,眾股東平等、股權分散、股東價值最大化以及受控制的市場這種經典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只是公司組織模式的可能性之一。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種模式永遠是最好的。在一些例子里,它是有效的。在另一些例子里,例如高杠桿銀行業,它就行不通了。在治理和控制模式上,我們應明確鼓勵百花齊放。讓我們看看哪一種有效吧。
同時,泰珀這本著作想說的是,就像我們在思考公司的性質和目標時過于漫不經心一樣,我們對于容納公司的市場的思考也很漫不經心。
公司規模越大,市場競爭就必須越激烈。公司真的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成就了公司輝煌貢獻的最主要因素,卻是容納公司的競爭性市場。競爭越不激烈,公司的利潤就越不能代表公司的真正經濟貢獻。我們必須同時修正公司和競爭。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