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秀才的管理者不是好管理者
眾所周知,從詞語的詞性解讀,在中國古代,秀才是一個褒義詞,是文化人的標志,也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但在實際生活中,“秀才”一詞卻頗具有諷刺、挪揄之意,詞性類似于一個貶義詞,而其原因也就在于這些“秀才”們不懂世故、書生意氣,結果在現實中導致眼高手低、曲高和寡。尤其是故事流傳中那個叫著“荷薪者過來”的秀才,幾乎成了千古笑料。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階層的領導者,其和秀才這一詞又有什么相通之處呢?
其實,在現實中,很多科班出身的MBA的學生們,都喜歡扮演著“秀才”的角色,他們在管理實踐的過程中處處炫耀自己的專業和學問,喜歡用自己的、專業的語言當做管理術語來指導管理實踐,而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處處碰壁。其實,所謂的管理語言就是被管理者的語言,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代替文鄒鄒的話語,反而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如“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黑貓、白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等等這些管理口號,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人們記憶和理解,根本不需要培訓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傳播效率高。所以說,管理學的語言絕不是有效的管理語言,管理學的語言,應該是指那些被管理者的語言。
還有,“企業文化”也是個層次低的翻譯詞匯,至今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可能連自己都不甚了解。所以,很多企業文化變成了標語口號、根本無法落實。試問,都不理解的東西怎么落實呢?其實,這也需要不斷對員工進行大量培訓,才能讓大家知道,原來“此文化”非“彼文化”。其實,企業文化就相當于我們每個家的家風,相當于我們自己的性格一樣簡單。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這句口號是中國移動的企業文化,中國移動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但估計十幾萬的移動員工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另外一個企業文化“用雙手改變命運”,全中國人幾乎都懂了,這才是管理者應該使用的語言。
總而言之,管理的意義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專業問題通俗化,把零散問題系列化。只有這樣才能使管理產生效果。而這就需要管理者們先將自己變簡單,用理論來指導管理實踐,最后再用實踐來創新理論,而不是變成食古不化的秀才,希望管理者們多多努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