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服裝業:曾經很榮耀 現在很尷尬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和大相國寺市場的輝煌一樣,開封的服裝在全省都是有名的。省內地市級以上領導出國穿的衣服都是在開封定做的,普通人家想做身衣服得開后門排隊,3個月才能等來一套衣服。”4月24日下午,回憶往事,開封市服裝商會會長楊玉慶有些自豪。
楊玉慶稱,開封服裝行業過去的榮耀不是一兩句話能夠概括的。在那個年代,人們以有一套開封制作的衣服為榮,就像現在“這是我在巴黎買的衣服”一樣自豪。
國有企業未改制前,開封服裝行業的發展位居河南省前列,行業人員多達五六千人,九大服裝廠制作的衣服主要出口蘇聯。
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制,開封許多廠礦都倒閉了,服裝廠也未能幸免。楊玉慶掰著指頭數著當年開封名噪一時的服裝廠,國際服裝廠、五一服裝廠、開封服裝廠、大華服裝廠、針織廠、針織內衣廠、西裝廠、繡花廠、毛紡織服裝廠、東京服裝廠、相國寺服裝廠、開封市服裝研究所,還有東風服裝廠,也就是改制后的泰盛制衣公司。改制的改制,倒閉的倒閉,現在稱得上規模的服裝廠開封沒有一家。
從支柱產業到瀕臨傾覆,開封服裝行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為何沒有發揮自身優勢,占領更大的市場,反而越來越沒落呢?楊玉慶說,開封是內陸城市,開封人的思想開放程度相對于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我們沒有抓住機遇,造成我們的服裝業發展越來越緩慢。另外,地市合并時,開封一些服裝廠大量人才隨之流失,這對服裝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裝業人士說,2000年左右,他和外地一家服裝企業老板每年同樣能盈利100萬元,但是溫州人每年只用繳6萬元的稅,而他卻要上繳多幾倍的稅。溫州人的盈利大部分又重新投入生產,而他的企業還要應付各個部門的檢查和罰款,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就很少了。在同一個市場競爭,如何比得過人家?
“服裝廠沒有經濟實力,很難打造品牌和名牌。因而,開封的服裝行業進入了惡性循環,很難發展壯大。”楊玉慶無奈地說。
從事服裝業30多年的泰盛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獻新也有同樣的認識。他談及我市服裝業的發展現狀,話語中多了幾分惋惜與無奈。張獻新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市已形成了大批頗具聲名的服裝廠,但如今,有一半企業已經消失,企業樓房車間閑置現象較為普遍。
張獻新說,招工難和資金短缺是困擾我市服裝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市服裝行業大部分企業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差、工資待遇偏低,熟練工的老化與新進勞動者職業素質較低造成生產經營青黃不接,企業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較差以及職工待遇偏低等,致使老職工留不住,新工人招不進,極大地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張獻新告訴筆者,他的公司現在僅有100多名工人,工人每月平均工資只有1000多元。公司每年都會招聘大學生,為了留住人才,他付給他們與已經干了3年的工人同樣的工資,可往往沒幾個月,大學生還是選擇了跳槽。
對近年來鄭州服裝市場的異軍突起,張獻新認為,鄭州服裝市場已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不但有大型批發市場和大型面料市場,更有龐大的加工基地。特別是女褲產銷已占全國市場半壁江山,并且鄭州服裝業的技術也日臻完善,早已與開封服裝加工業爭奪起了人才,這對開封服裝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