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政策:中國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不再實行
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發布了《關于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臨時收儲有關事項的通知》,國家收儲政策正在醞釀大調整。在明年大豆、棉花的改革試點之后,會逐步形成市場化的價格機制。臨時收儲取消后,將對棉農、豆農實行目標價格機制。現在一起了解詳情吧!
國家收儲政策正在醞釀大調整。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玉米、棉花等農產品將取消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改為對農民“直補”。
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證實了政策的調整,不過他表示小麥、水稻口糧還將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不變,但棉花、大豆臨時收儲將改為目標價政策,明年試點之后逐漸實行市場化機制。
目前,我國目前對小麥、稻谷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實行臨時收儲政策。但這些托市收購政策,近年來因其扭曲市場價格及執行中的亂象飽受指責。
以棉花為例,因收儲棉花價格高于外棉價格,國內棉花市場與國際棉花市場嚴重脫節,出現價格倒掛,致使得紡織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由于進口配額有限,甚至有企業從倒賣配額指標中獲利。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室主任杜珉日前公開表示,2014/2015棉季,中國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不再實行。“但2014/2015棉季新政目前仍在探討,比如要實行棉農直補政策,是按畝產還是量產補貼,以及額度和方式仍未有定論。”
業內人士表示,行政色彩濃厚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結束,由市場決定棉價,另外,對棉農的保護將主要采取直補措施,預計方案明年就會出臺。
事實上,不僅是棉花,大豆收儲政策也或面臨調整。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發布了《關于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臨時收儲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到“合理確定執行國家臨時存儲玉米和大豆的收儲庫點(包括中儲糧直屬企業和非中儲糧直屬企業)”,進一步明確多元化的收購主體。此前,中儲糧承擔了市場收購主體的唯一角色。
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方言日前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峰會”上表示,未來應該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政府正在研究臨時收儲的可能替代方式。
李國祥說,在明年大豆、棉花的改革試點之后,會逐步形成市場化的價格機制。臨時收儲取消后,將對棉農、豆農實行目標價格機制。
所謂目標價格,即有關部門根據當年的物價水平、糧食生產利潤、農民收入增長等因素,確定目標價格。收獲后,如果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農民就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將目標價格市場價格與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則隨行就市出售,不再由國家收購。
有關專家表示,相對于托市收購,這被認為可減少市場價格的扭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