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服裝業(yè):重賞之下難找熟練師傅
走進逸·嘉兒服飾店,不大的店鋪內站著3檔客人,老板潘峰正忙著給顧客量尺寸。“臨近年底,實在是忙不過來。”8年來,這家服裝定制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已開了3個店面。
逸·嘉兒堪稱常州服裝定制行當?shù)目s影。雖然只是服裝市場的細分,但在品牌成衣的天下,常州市服裝定制業(yè)不僅沒消失,反而店越來越多,市場越做越大。
位于雙桂坊的華人禮服是一家全國連鎖店,專業(yè)定制中式服裝。店面負責人介紹,開業(yè)4年來生意相當不錯,銷售在全國連鎖店中一直名列前茅。
同樣,因為生意好,逸·嘉兒不得不拉長定做周期。目前,定制一件普通服裝需要15天左右,如果是對做工要求更高的西裝,起碼一兩個月。因此,盡管店里已有4位車工師傅,但老板潘峰自己每天仍然要忙到晚上10點以后。
在義大綢布店老板娘梁曉英看來,常州人對服裝定制比較認可與穿衣習慣有關。一方面,常州是中國品牌服裝成衣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加之處于長三角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常州人穿衣還是比較講究的,比如注意品質、追求個性。另一方面,常州也比較務實,比如現(xiàn)在還有穿傳統(tǒng)自制棉鞋的習慣,雖然土氣,但確實很舒服。
對于未來市場,老板們同樣樂觀。潘峰介紹,在歐美,高端服裝定制屬于奢華服務,只有少數(shù)高端人士才能享受得起。而在國內,服裝定制面向的還是大眾市場。因此,他認為,隨著人工費的提升,定制服裝也有向高端提升的趨勢。
對此,梁曉英表示,高端比較少數(shù),她仍將堅持高性價比路線,即便高端,也在大眾消費者承受的范圍,“除了成衣,衣料進貨渠道也是我們的優(yōu)勢。”
經營思路:前店后廠+自己的牌子
實際上,如今的服裝定制店已經不是傳統(tǒng)的裁縫店了。
剝離作坊,前店后廠已經是服裝定制業(yè)的主流。“前店后廠式經營,出衣更快。”華人禮服常州店王先生說,“訂單量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必須上規(guī)模。”
當然,除了上規(guī)模,最好是打響自己的牌子。范女士上周拿到定制的衣服時,發(fā)現(xiàn)衣服釘上了“布言布語”的商標。品牌,也成為了高端服裝定制店提升自身辨識度的另一法寶。“有了商標,頓時就覺得上了檔次,一下子就能記住了。”
服裝定制店也在洗牌,生存下來的店正在通過擴大規(guī)模、建立品牌。去年下半年,逸·嘉兒開了2家分店。“盤的都是別人開不下去的服裝定制店。”
行業(yè)隱憂:“贊剛”師傅月薪8000元也難招
鶴園路上有家服裝定制店,做工也不錯,但還是關了門。服裝定制都是小本生意,吸引人的是師傅們高超的手藝,也是主要成本。如今,除了師傅們的工錢在漲,而且手藝好的師傅越來越少了。
在每家服裝定制店內,都有幾位技術過硬的師傅。從老板到工人,都在服裝界做了20來年。尤其老板,清一色是以前服裝廠的技術員。
潘峰店內請的車工師傅收入是8000元/月,資深的師傅年收入能超過10萬元,“這些車工師傅賺的都是辛苦錢。”在旺季,工人從早上9點就開工,為了趕工經常要加班到凌晨1點。有這份技術的師傅,待在服裝廠最起碼也是技術員,工資也不會低。
義大綢布店的老車工師傅已經做了近20年,“現(xiàn)在服裝廠都是流水線生產,只有一些技術員才能從制版一直做到成衣。”想要達到服裝定制店師傅的水平,剛出校門的服裝專業(yè)學生至少要練上10年,就算服裝廠出來的熟練工,也得花上5年,“這還得悟性好。”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