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扶持三股電商勢力合圍阿里
阿里有三大對手,準確的說是三類對手,分別是以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以口袋購物為代表的移動電商,以及以萬達電商為代表的O2O電商。三類對手,三種模式,而他們所具備的物流、移動導購、線下商家優勢都是阿里目前最大的短板和弱點。
到口袋購物宣布獲得C輪3.5億美元融資(其中騰訊投資1.45億美元,占股10%)為止,騰訊已悉數“助惡”了阿里的三大對手,以蠶食和挑戰阿里現有和未來電商市場。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騰訊自己做電商已不是阿里對手,但卻是阿里對手的最大幫兇。
一、京東的咄咄逼人
美股史上最大IPO,阿里上市后成為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馬云也成了中國首富,風光無二。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馬云肯定想得更遠、更深,就如我在iDoNews專欄《聊聊馬云與馬云第二》一文中所言,阿里上市后,馬云最大的夢和最大的痛應該是把菜鳥網絡建好,但少則八年五年、多則十年八年的建設期,在唯快不破和翻雨覆雨的移動互聯時代,馬云肯定不愿等,卻又不得不等,羅馬建成非一日之功。最大競爭對手京東的長成也非一天兩天,尤其是京東的自建物流。
電商價格戰的升級,則是物流和服務的競爭,阿里曾經在中國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的年代,做出戰略放棄成本太高的自建物流,選擇開放物流,到現在還是得“戰略重拾”,否則未來的阿里即便不會被京東打敗,也會被亞馬遜蠶食,雖然亞馬遜中國市場份額小,但曾經是它率先在中國引入自建物流,京東也只是學習者。只是亞馬遜拿著“中國綠卡”常住中國十年卻還是被認為是“老外”,本土化努力一直未被認可,物流優勢未能發揮,反而被京東運用得爐火純青。10月20日,趕在“雙十一”前正式啟動的京東上海“亞洲一號”物流中心,真是羨煞旁人,阿里看了可能也得倒吸一口氣。
電商在中國雖是雙雄爭霸,但卻仍舊是個高度競爭的“諸侯市場”,垂直玩家太多,京東這樣的大平臺玩家,雖有物流優勢,但物流只是基礎設施,起輔助作用,物流網絡上流動的還是用戶購買的“物”,沒有用戶及其購買行為,被稱作“商品”的東西也只能回歸其本真“產品”。電商的競爭,本質是商品、物流和服務的競爭,但表現形式卻是用戶的爭奪。大家都在談電商市場的存量和增量,拿到用戶的購買行為來看就是,購買和重復購買,單次的購買是量的概念,重復購買則是頻次問題,就是所謂的用戶粘性。
網購時你可能是阿里用戶,也可能是京東用戶,但回到社交,阿里和京東的用戶都可能是騰訊QQ和微信的用戶。京東要實現一二線包圍三四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包圍廣大農村的快速擴張,京東3810萬活躍用戶與阿里約2.8億活躍用戶還有很大差距,線上時間差和線下空間差要縮小,靠自然擴張肯定不是京東所想要。而騰訊不甘阿里電商一家獨大,又無力直面競爭。京東和騰訊兩者走到一起并不意外。
好奇的是兩者合作到底能產生多大效果,以及能對阿里構成多大挑戰。從京東上市后首份財報來看,還難言合作效果,甚至有評論質疑兩者合作的必要性,但長遠來看,兩家合作必定是戰略共贏。
二、口袋購物的原住民爭奪
誰會想到在廝殺血流成河,并且已經容納好幾家上市公司的國內電商市場,還會有多大機會誕生“大”的后來者。但移動互聯時代,移動市場堪比PC市場,電商玩家重新各就各位,只有實力的大小之別,競爭機會平等,并無太多“搶跑”可能,后起之秀還是有機會。如果說阿里、京東們走移動電商路線,用戶是PC遷移后的“移民”,那口袋購物則就是移動電商的“原住民”,從誕生之初就瞄準移動電商這條路。
初創企業要從巨頭口里奪食,膽識和能力要經受住考驗,即便原住民又如何。但口袋購物真正令阿里害怕的不是其移動電商模式,而是其細分的導購模式。阿里的B2B、B2C,甚至C2C,是商家為導向的服務模式,是幫助商家怎樣營銷、怎樣提高銷售額從而間接獲取傭金的方式。導購模式則是以幫助消費者實惠、便利購物為出發點,間接幫助商家提高銷售,但卻是以消費者或用戶為導向的服務模式。
導購某種程度上還是為阿里“送食”,而非與阿里爭食,只有當它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可能威脅到阿里,跟阿里間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所以當阿里反應過來時,口袋購物已經走遠,還和其他電商企業合作繼續復制這一模式。可導購也非口袋購物一家,也非最早的一家。阿里覺醒后,導購電商還能有多少機會?導購本質是導流,沒有知名度的自己是缺乏流量的,需要付出高額的流量獲取成本,流量和收入入口都受限情況下,沒有外部輸血或自我造血的能力,寄人籬下的導購是很難有話語權和生存能力的。
外部輸血還得看自我造血潛力,投資者才會愿去冒風險。既然導購也不是一兩家,口袋購物憑什么走到C輪融資,而且投資者各個來來頭不小,從天使輪的明星人物雷軍,再到現在C輪的騰訊,而且投資金額還不小。口袋購物和其他導購電商的差異化在哪,以致頻頻獲得明星資本垂青?
口袋購物走技術導購,而非很多導購網站走的社交導購路線,這方面業內已有很多討論。我想說的一點就是,導購畢竟還是網購,網購的用戶并無社交真實需求,分享和推薦的商品隨著競爭會走向失真,就如大眾點評的用戶評論和推薦,最后難以避免虛假和水分,此路不可持續。網站本身也難以掌控局面,但技術智能推薦控制權在網站,技術的完善走向的就是更精準和個性化的推薦,更少存在推薦的真假判斷,只存在推薦的準確與否,相比社交導購更可持續。
但“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導購,就是這類網站的盡頭嗎?口袋購物甘于只做導購網站嗎?肯定不是,導購最初的誕生或出現,就是為了尋求生存機會,給巨頭或大平臺“送食”,是為了讓自己將來也有口飯吃。巨頭會有醒悟時,花錢買流量做推廣支出是個無底洞,只能自建電商平臺,吃自家做的飯才安心和舒心。
做電商都有平臺夢,口袋購物的PC版和微店,培養用戶在該平臺的購物習慣,需要時間和資金成本,習慣養成不可速成,大家在阿里和京東購物習慣的養成,何嘗不是金錢砸和時間熬出來的。而此次C輪融資3.5億美元規模不小,2億將投向微店,有了騰訊的資金和流量資源支持,口袋購物在同類網站中可以走得更快,而這是阿里不愿看到的,也是阿里難有制敵之策的。
三、萬達電商,土豪很可怕
當王健林喊出要做全球最大的O2O電商平臺時,大家都在質疑“土豪的世界和思維我們不懂”,都紛紛看衰。但看衰大多是利益無關者的“意見領袖虛榮心作祟”。而那些O2O的創業者、從業者和投資者不得不去重視或提高警惕,包括阿里。
O2O畢竟是個新模式和新市場,不管是餐飲、社區還是其他O2O形式,BAT都算是新玩家,既無成功模式,也無絕對優勢,對于萬達這個既擁有地產、又有萬達廣場這樣的商業綜合體,還有全球最大電影院線的集團,除了嘲笑其缺乏互聯網基因和土豪氣勢,還有哪點讓O2O小伙伴們敢嘲笑的?百度和騰訊,愿為萬達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除了共同狙擊阿里這樣眾多周知的目的,也有共同探索O2O有效模式的考量。
阿里未來公交、未來醫院等一系列未來計劃中,別忘了還有一個“未來商圈”計劃,不管阿里談LBS概念,還是談O2O概念,未來商圈要成為現實,騰訊和百度支持下的萬達電商,阿里都得在戰術上好好重視和防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