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緊縮”新時代開始逼近
中國央行外儲的變遷就明顯反映出了這一歷史性的變化。至今年二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從2014年3.99萬億美元的峰值下降至3.65萬億美元。
那么,這對全球市場將意味著什么呢?德銀指出,不斷降低的外儲將導致債券市場收益率的升高,以及美元兌歐元和日元的升值。
央行才是這個市場的主宰者,從前如此,今后亦然。
如果說央行的寬松政策推動了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市場“股債雙牛”,那么隨著這一趨勢開始逆轉,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根據IMF數據,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已經從去年年中11.98萬億美元的峰值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1.43萬億美元(下圖數據來自IMF,由彭博制圖)。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在多篇文章里分析過,這背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全球經濟放緩,中國人民幣貶值,美聯儲加息預期、石油美元的崩潰、瑞士央行變臉等等。
這些事件都要求央行動用外儲來抵御資本外流或管理匯率。但不管是何原因引起,外匯儲備下降意味著進入金融系統的資金不升反降,從而引發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危機。近來全球市場進入動蕩,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正如德意志銀行分析師George Saravelos及其同事所稱,全球正在進入一個“量化緊縮”的新時代。“連續增長了20年之后,我們預計全球央行的外儲最多只能保持穩定,而更有可能的是在未來幾年持續下降。”
如果上面彭博的圖還沒能展示出長期趨勢,那么下面這張德銀的圖清晰地展現了全球外儲增勢的逆轉:
德銀稱,所謂的全球央行“(外儲)大膨脹”的時代已經終結,全球正在進入量化緊縮(QT)。這將導致全球出現系統性的流動性下降,從而導致之前因流動性充裕被推高的資產價格受到重估。
加拿大投行BMO Capital Market的研究完美地驗證了這種“資產價格重估”。該行研究發現,從去年下半年全球央行外儲下滑開始,敏感債券市場也出現了同步下跌,股票市場反應雖然有些滯后,但也于近期開始劇烈調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