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中國式熔斷機制還會重演嗎
2016年,中國股市的表現較2015年平靜了不少,整體波動率大幅降低。但今年年初的市場,卻顯得有點特別。盡管中國式熔斷機制已成為了歷史,但是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出臺卻給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很顯然,在重大政策制定之際,確實需要充分考慮到市場自身承受能力以及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不要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進入2016年,A股迎來了中國式熔斷機制,其本意在于降低股市波動率,提升市場的穩定性。但在中國式熔斷機制推出之后,其影響卻完全出乎了市場的意料。在不到一周的交易時間內,A股市場下跌超過400點,累計最大跌幅超過了10%。在此期間,A股接連觸及到熔斷閾值,并提前完成了收市的局面。
在強烈的沖擊下,今年1月7日晚間,三大交易所正式宣布自1月8日起暫停實施熔斷機制,并最終結束了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命運。由此可見,雖然中國式熔斷機制實施時間不長,但其給整個資本市場帶來的沖擊力卻遠遠超出了市場預期,給股市造成了巨大的市值損失。
如今,距離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匆匆落幕已有近一周年時間,然而,對于不少投資者而言,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影響,卻是相當深遠而持久的;甚至,還有部分投資者還無法完全擺脫中國式熔斷機制所造成的心理陰影。
實際上,從全球成熟市場的運用情況來分析,熔斷機制本身并沒有太大問題;而且,在實際操作中,熔斷機制還是可以發揮出其積極性的作用,但是,為何中國式熔斷機制的落地,卻會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呢?
首先,需要考慮到相應的市場環境問題。
在中國式熔斷機制出臺之前,中國股市剛剛經歷了一輪慘烈的股災。與此同時,在考慮到降低股市波動風險,防止系統性壓力的前提下,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出臺就顯得相當重要了。然而,在實際情況下,因中國式熔斷機制匆匆出臺,且未能充分考慮到中國股市自身的實際情況,由此也導致了中國式熔斷機制“水土不服”。
再者,對于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具體規則,似乎也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在恐慌環境下的情緒反應程度。
在具體規則中,中國式熔斷機制存在15分鐘的冷靜期設計,且設置了5%和7%兩檔熔斷閾值。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這一冷靜期的設計,卻容易把市場的恐慌情緒集中聚集起來,待再度開市之際,卻又一次把這一恐慌情緒宣泄出來。由此一來,最終的結果,卻是市場恐慌情緒冷靜不成,反而加劇恐慌,并在再度開市之后快速觸及到7%的熔斷閾值,提前收市。
除此以外,中國式熔斷機制是建立在漲跌停板的基礎之上。與此同時,它是以滬深300指數作為參考基準。由此一來,在實際操作中,中國式熔斷機制容易出現“畫蛇添足”的問題,而更多時候,當滬深300指數下跌觸及5%這一檔熔斷閾值的時候,不少股票早已處于跌停的局面之中,而此時熔斷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盡管中國式熔斷機制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中國式熔斷機制的出臺卻給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影響,而短期內蒸發掉股市大量的市值,也足以寫進中國股市的歷史史冊之中。
時隔近一年時間,對于投資者而言,更應該積極吸取中國式熔斷機制匆匆落幕的經驗教訓,更需時刻進行反思。很顯然,在重大政策制定之際,確實需要充分考慮到市場的自身承受能力以及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不要讓中國式熔斷機制匆匆落幕的悲劇重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