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新技術壁壘應對之策
昨日,在泉州市經委主辦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應對歐美“碳關稅”研討會上,國內知名的環境認證專家王迎利給貿易壁壘的應對之策。
低碳成新技術壁壘
據介紹,所謂的紡織產品碳足跡,就是一噸棉花,一噸紗線,具體到一件服裝,到底產生了多少碳排放。在具體產品的評價及量化方面,王迎利認為,需要深入廠家,做細致調查,確定估算方法,計算出產品準確的碳排放數據,尋找降低碳排放即低碳的途徑。
中國紡織工業面臨的低碳考驗非常嚴峻,尤其是發達國家實施“碳關稅”將使處于紡織供應鏈低端的中國紡織業受到巨大沖擊。比如,一條400克的滌綸褲,如果壽命為2年,洗滌、烘干、熨燙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原來紡織行業更多關注的是污染、排放等問題,現在則是從更大的氣候角度出發,衡量企業的環境。低碳最終考量的還是企業的能源使用、工藝更新及排污方面,終其根源就是節能減排。
據了解,紡織服裝歷來是國際市場貿易保護戰的焦點,而碳關稅是發達國家最好的壁壘。目前,已有丹麥、芬蘭、荷蘭、挪威和瑞典等5個北歐國家實施了碳稅,對超過排放量的紡織服裝產品將課以重稅;新西蘭、英國等已推出碳標簽。因此,王迎利建議,企業需要具有長遠目光,密切關注國家的相關產業政策,要高度關注國際市場動向,提前做好應對。
應注重碳數據收集
不少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現短、平、快的減排效應。對此,王迎利認為,企業在節能減排工程完成后還需要一定的診斷,通過診斷得到具體的建議,比如說在采購原材料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在內部生產工藝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的步驟或部件;還需要有相應的系統收集到重要的數據信息,根據這些信息,管理層每年都能夠推陳出新。
出口在紡織行業中的占比高,歐美國家現在非常重視產品的碳含量(碳足跡),紡織行業想要進入其市場,肯定不能回避。現在的碳稅政策廣泛適用于出口產品,產品的碳基數需要相關數據,如果企業沒有這樣的數據,就不符合標準。想要保持行業增長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位置,王迎利認為,紡織行業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現在企業做了很多節能減排工作,但是,要對其進行一些轉化。“比如請專家把能源的消耗包括過程中的監控,按照碳足跡的標準和流程來做轉換。”她舉例介紹稱,在生產出來的T恤衫上面貼個標簽,說明這件衣服生產過程中總共消耗了多少碳。
可從供應環節入手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最大困難和瓶頸在哪里?王迎利總結出兩點:一是企業技術能力不足,主要是指一些軟技術,尤其是碳排放的評估、監測體系的建設,包括信息及時有效地披露以及怎么跟市場規則進行較好聯系等方面的能力弱;二是領導的決策和意識,容易造成企業忽視對軟技術的獲取。
她認為,無論是做碳的評估,還是供應鏈的管理,都是為了讓企業生產出來的每一個產品的價值更高,價值就體現在同樣一塊錢的產品他消耗的能源是最少的。因此,紡織企業在低碳方面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包括內部的基礎設計和設備,如果內部管理操作沒有到位,很可能使得好技術沒有發揮功效,還有在原材料的購買、后期產品銷售等所有環節都要關注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因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