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游資作祟 棉花砸人比石頭狠
7月25日–26日,江蘇省主要產棉區鹽城的棉花企業報價跌進兩萬,已臨近國家出臺的2011年新棉收儲價1.98萬元較之今年以來最高價每噸3.4萬元,已下跌了1.4萬多元。
上躥下跳的棉花價格,讓籽棉每公斤要賣到10-12元才有賺頭。現在的價格形勢下,很多人不打算種棉花了。”
涉棉企業的日子也難過。連云港新蘇豫棉花儲運有限公司是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指定交割庫,公司業務副總李偉摯告訴記者,今年棉花行情不穩,價格變化大,目前公司庫存高達一萬多噸去年之前,棉花價格比較穩定,公司庫存一般維持在兩三千噸,“從沒有像現在這么多。8月份要將庫存棉花銷出去,不然,新棉上市舊棉更銷不動了這一萬多噸還是有壓力的。先賣了再說,下半年還不知道怎樣。”據他介紹,小棉花商的日子更難過,庫存500噸,壓著的資金就是1000萬,“就算打個折扣七八百萬,對于小棉花商來說也是很大的數字,熬不下去,就只有倒閉。”
棉紡織企業的日子會好一些嗎?江蘇宏茂紡織有限公司是一家紡紗企業,總經理助理潘加齊說,去年以來,棉價猛漲,企業大舉吃進,以每噸3.26萬元和2.6萬元分別購進的皮棉,形成了高達160多噸的庫存。當前棉紗價格每噸僅為2.8萬元,而每噸加工成本還要7000元,“加工一噸虧損一噸,企業已處于半停產狀態。”
據省棉花協會介紹,一般棉紗企業的正常庫存應為15天左右,但目前很多企業庫存已達到25天;棉布企業的正常庫存為30天,現在庫存50天。收購、軋花、棉紗、棉布、服裝,每個環節增加10天庫存,5個環節就是50天。“按目前每天庫存量3萬噸計,50天就是150萬噸。”大量的庫存占用了紡織企業流動資金,加之目前信貸收緊貸款難,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面對如此境況,多數企業只能作出“邊走邊看”的無奈決定。
7月25日,省棉花協會在南通召開2011年棉花形勢研討會。會上,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龔文龍提出,下半年棉價上漲可能性微乎其微,下降的幾率反而很大。從供求形勢看,今年棉花生產形勢好于預期,全球主要產棉國生產形勢較好。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統計,全球棉花節余(不含中國)510萬噸。預計今年中國棉花產量739萬噸,消費993萬噸,缺口為254萬噸,低于全球棉花節余量。從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看,目前棉花價格與國內農產品價格相比仍居高位,仍有下跌空間。另外,下游企業產銷形勢不容樂觀,對于上游工業原料棉花的需求很可能被抑制。
然而,棉花市場并非風平浪靜。東吳期貨有限公司蘇州營業部副總經理潘紅輝介紹,7月15日,鄭州期貨市場棉花持手量達到57萬手,跳躍式增加到18日的63.6萬手,一日內持倉量增加11%。僅隔了一天,7月19日鄭棉創最高持手量,達到81.8萬手。他認為,超高的棉花期貨持倉已超過棉花現貨體量,非常不正常,應該有大規模資金在棉花市場徘徊,在醞釀新的投機節點。
據了解,棉花價格在2004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這段時間內,一直保持溫和震蕩局面。金融危機中跌入谷底,去年9月份又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之后便從每噸1.7萬元一路猛進至去年11月初的3.42萬元。在此之前,國內農產品價格紛紛上揚,唯有棉花處于價格洼地。大量游資伺機而動。有跡象顯示,2009年10月份就有游資大量介入,包括很多跟棉花、棉紗毫無關系的資金流入。面對當前還有很多游資圍著棉花“轉”,龔文龍戲稱:“奧迪是開進去了,開出來是什么不知道。”
游資炒作本身具有極高風險,參與炒作的企業或個人需對自身盈虧負責。而棉農被牽連其中,往往賺少虧多,這極不公平。怎樣保護棉農利益?一位從事棉花貿易20多年的棉花商介紹,在美國,播種前棉農會與政府簽訂協議,協議中明確基礎種植面積和補貼單產,政府則按直接補貼率6.67美分/磅、補貼面積、補貼單產之積對棉農進行直接補貼,用于棉農購買種子肥料、支付機耕機收等。待到棉花上市,倘若直接補貼與市場價格之和低于國家最低保護價72.40美分/磅,棉農還可以得到兩者的差價補貼。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棉農種植積極性,也有助于棉花價格穩定。
他山之石,或可借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