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 點亮龍城“不夜天”
祥云橋、南中環橋、躋汾橋
燈光掩映下的躋汾橋
夜幕下的南中環橋
氣勢奪人的祥云橋
簡 介●祥云橋全長1490米,為城市一級主干道的塔式拉索橋,三維主塔高約95米,斜拉鎖長最遠處達到175米,是太原市最高斜拉橋梁。
亮化風格主要突出主塔,照明策略以照明范圍強調突出95米橋梁主塔頂部設計,通過燈光賜予整座橋梁夜間的生命力。
●南中環橋主線全長2608米,亮化工程的設計主題就是“蒙山曉月”,采用金黃色的燈光照亮橋墩、拱座、耳叉及梁側,彩色變化的燈光照亮拱間肋片。
●躋汾橋位于長風文化島中軸線上,以“紐帶”為最基本的設計理念,由兩條弧形的人型步道組成,兩橋間以拉桿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page_break}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隨著太原市躋汾橋、南中環橋、祥云橋亮化工程的相繼完工。一個被老百姓譽為的“太原外灘”正在微微夜色中閃耀龍城。
不用說幾年前,就是在幾個月前,如果問太原哪里有步行夜景橋?或許,在一些市民腦海里還是空白。
悄然間,躋汾橋通了、祥云橋、南中環橋亮了、七彩的噴泉搖曳舞姿、孩子的嬉笑聲四起、市民的贊美聲此起彼伏……
“雖然我在太原生活多年,但是站在這里我儼然就是一個游客。”一個不愿說自己姓名的市民說。他強調,不說姓名是因為這句話完全可以代表很多市民的心聲。
躋汾橋坐落于學府街附近,西側與長風文化島大劇院東平臺相接,同時與汾河東西兩岸公園相銜接,是省城第一座步行景觀橋。一到晚上這里就人來人往,市民站在橋上俯看橋下的美景。整座橋蜿蜒起伏,隨著燈光的不斷變化,整座橋的姿色分外妖嬈。
南中環橋又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月亮橋”,整個橋梁從側面看,猶如一輪彎月。亮化的設計主題就是蒙山曉月,橋身亮化后,可以通過智能控制系統,技術人員不僅能根據春、夏、秋、冬的季節特征,為橋拱變換綠、藍、白、紅等不同的主色調,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節日主題,調節光色,使其融入節日的氣氛中。
以“三晉大地”為主題的祥云橋夜景亮化,突出了簡約、立體的效果。3根彎塔柱形成了三維立體組合,仿佛一朵迸發靈感與創新精神的火焰,此橋梁已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的重要標志之一。夜景亮化上更多突出了三維主塔,強調橋梁輪廓,表達厚重元素的橋墩結構。亮化完成后,人們在夜景中遠眺,在白色燈光照射下的斜拉索烘托主塔,象征著三晉大地團結一心,凝聚著蓬勃向上的力量。
七彩的燈光四處綻放、優美的景觀點綴著龍城亮麗的夜景。
“真的太漂亮了!”
“變化太大了!”
……
在這里采訪,走在人群中聽到最多的就是市民不停地贊美、不停地驚訝、不停地感嘆。
時下,“龍城夜景哪里看,‘太原外灘’轉一轉。”正悄然在龍城百姓中口碑相傳。
躋汾橋:“汾河搖籃”輝映長風文化島立交橋如飛架的彩虹,五光十色的燈光將橋梁裝點得像彩帶,橋下的燈光、噴泉是一道令人安心的風景……在濱河東路學府街口的躋汾橋,采用空間圓弧形梁,橋梁交叉錯落,扭曲交叉,造型美觀,以DNA螺旋結構和搖籃為構思基礎,體現新舊傳承的深刻含義。被譽為架在汾河上的“搖籃”。夜幕下,燈光齊亮、流光溢彩,這里的汾河岸上又成省城的一座新景觀。
太原市長風文化島跨汾河學府景觀橋工程為學府街延伸與汾河交點的東西向軸線,全長1053米。東側跨越濱河東路,坐落于學府街附近;西側與長風文化島大劇院東平臺相接,同時與汾河東西兩岸公園相銜接。
8月15日晚上22時,躋汾橋上納涼的市民依然很多。有還坐在嬰兒車里的幼兒、有已經蹣跚學步的孩童、有的是一家幾口、有的是大媽、大爺。整座橋上,市民在輕柔的微風中悠閑地散步。遠處,南中環橋不斷閃耀著各種顏色,展示著太原的巨大變化。
躋汾橋位于長風文化島中軸線上,其以“紐帶”為最基本的設計理念,由兩條弧形的人型步道組成,通過平面的扭轉交錯,兩橋間以拉桿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隨著這里亮化工程的完工,像一架巨大的豎琴,在演奏光的交響、美的旋律。
躋汾橋是太原修建的唯一一座步行景觀橋。通過立面的高低起伏滿足交錯下穿和平面交換的需要;橋中的平臺架設于兩條步道的等高處,除了將兩個步道連接成整體的結構要求,也提供一個在不同步道上行進的行人重新選擇方向的機會。同時雙弧交叉的橋面與連續變化連接桿件,巧妙地形成了一個DNA分子的空間結構。
汾河之上的躋汾橋,呈現出美侖美奐的光世界,連接著長風文化島,卻又像點亮了蜿蜒起伏的城市天際線。橋下,七彩噴泉美輪美奐,一時像朵朵鮮花盛開、一時像云霧升騰,激光四射。
相關負責人介紹,橋梁的設計賦予了躋汾橋新舊傳承的深遠含義,象征著太原市依托老城區向新城區不斷發展的未來。這座橋設計方案也為國內首創,空間的交錯線型和蘊含的深遠意義同時也給結構設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基于橋梁的獨特設計,夜色下的躋汾橋上更加絢麗多彩。藍色和綠色逐漸成為燈光主色調,明亮、歡快、熱情的節奏,讓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和諧美好。{page_break}
南中環橋:“蒙山曉月”盡顯龍城特色“以前我們散步出門是朝北走,現在我們是朝南走,走到月亮橋南看祥云橋、北望躋汾橋,這幾座橋真是太壯觀了!”8月15日晚21時許,在南中環橋上,人來人往、市民如織,在橋邊納涼的市民張大姐興奮地說。
張大姐告訴記者,她家就住在濱河東路上的大馬小區,前幾年她們家住過來時,這里是一片荒涼,晚上散步只是沿人行道往北到南內環橋走。自祥云橋、南中環橋夜景亮化開始調試時,一家人就開始往南走了,這幾座橋的亮化增添了城市的景觀,更是太原市新的景觀,簡直是太漂亮了。
南中環橋主線全長2608米,東起南中環街,西至南中環西街,雙向八車道,時速60公里。該橋造型新穎,使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整個橋梁從側面看,猶如一輪彎月,又被稱為“月亮橋”。南中環橋亮化施工負責人告訴記者,夜景亮化,自然要凸顯最具風格,最閃耀的燈光。
南中環橋的設計主題就是蒙山曉月,采用金黃色的燈光照亮橋墩、拱座、耳叉及梁側,彩色變化的燈光照亮拱間肋片。豐富的色彩變幻,動與靜的結合,明與暗的對比,烘托出月亮拱的色彩。
在南中環橋上,市民王先生向記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南中環橋的修建不僅解決了交通問題;而且體現了整個城市的風貌。最特別的是在晚上變化多端的“蒙山曉月”,與祥云橋、躋汾橋遙相輝映,讓南中環橋表現出了古晉陽的特色,南中環橋璀璨的燈光效果將為太原的夜景增添一份絢麗。
南中環橋的亮化采用了多項高科技的燈具技術,使各種設計理念通過南中環橋的優美身姿得到充分的展現。橋身燈光主要刻畫橋的側面,在橋的側面裝上RGB可變色異性燈,異性燈設計成曉月的形態,使燈與橋的形象風格互相協調默契。
在燈光控制上,采用月亮的圓與缺分別代表初一、十五來表現季節的交替變化。該負責人介紹,在遠處的祥云橋和躋汾橋遠眺、觀賞,橋體仿佛一彎新月從波光粼粼的水面升起,更是別有一番景致。
據介紹,這項工程共利用1萬多套大小、形狀、種類各不相同的燈具。根據春、夏、秋、冬季節特征,橋拱上的燈光顏色也會依次變化,分別為綠、藍、白、紅。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不同亮度、不同光色、不同濃度的動態變化,使大橋形成騰空飛躍的動態幻化效果。{page_break}
“南中環橋亮化所采用的燈具均為節能燈具,在同等照明效果的條件下,這里的燈具能夠節能80%。并且光線不是360度發散,無光污染,無眩光。”該項目負責人說。
祥云橋:“三晉大地”再添省城新景觀從南中環橋再往南走,就是以奧運會火炬傳遞得名的總長1490米的祥云橋。祥云橋為城市一級主干道的塔式拉索橋,三維主塔高約95米,斜拉鎖長最遠處達到175米,是太原市最高斜拉橋梁,同時此橋梁也是橫跨汾河兩岸的重要標志之一。
祥云橋在景觀亮化的方案設計過程中,體現了既突出創意,又要與規范銜接的理念。“塔式拉索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它的橋塔和拉索等部位,讓這些部位的夜景特點得到強調,橋梁夜景的特點也得到了有效的體現。由于主要是從橋梁的外側觀看橋景,因此橋身的夜景重點應塑造橋身的側面的要求,這些都是設計出發點。”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記者了解到,祥云橋景觀照明設計主要分為三大策略,重點突出三維主塔,強調橋梁輪廓,表達厚重元素的橋墩結構。主塔照明策略以照明范圍強調突出95米橋梁主塔頂部設計,通過燈光賜予整座橋梁夜間的生命力,燈光略過拉鎖照亮主塔頂部,運用大功率燈光強調凸顯汾河橋梁的重要標志。
據介紹,祥云橋根據燈具與主塔的照射距離 (最遠處光投射距離約190米)大功率照明方式通過照明范圍進行了間距、功率變化的合理分配,而達到節能環保的實施手段。燈具可根據被照物間距、照度范圍進行光束角調節及功率調節。
施工負責人告訴記者,橋梁輪廓照明采用國際科技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運用LED節能照明燈具,此設計到達1點3照的照明方法,橋沿、欄桿、扶手一體的照明效果,增強橋梁照明的整體感。
“整個方案設計,以規范為設計出發點,保證祥云橋夜景亮化效果的前提下,滿足節能環保要求,光源選擇上采用了高強度高效率的氙氣燈以及LED輪廓燈,調整光照角度及范圍。”太原市建管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祥云橋的整體亮化風格突出了簡約、立體的效果。亮化完成后,人們在夜景中遠眺,在燈光照射下的斜拉索,仿佛千萬只握著火炬的手,預示著太原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的精神,祥云橋璀璨的燈光效果將為龍城的夜景再添一處絢麗美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