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石首個蠶絲被廠舉行揭牌儀式
27日上午10時,“陽新縣王英鎮蔡賢桑蠶產業專業合作社、陽新縣王英鎮蔡賢蠶絲被廠”揭牌儀式在王英鎮蔡賢村舉行。原黃石市人大副主任、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馮炳庭一行,以及副縣長李朝強參加了該儀式。“這下子,蠶繭的價格再也不按他們(蠶繭收購商)說的算了。”看著剛做好不久的廠房,蔡賢村種桑養蠶戶蔡庸華一臉欣喜。據蔡賢村村支書蔡召成介紹,該絲被加工廠在黃石地區是首個。
建桑園養蠶種
蔡賢村位于幕埠山脈腳下,有17個小組村民3100人。“2009年底,我們村年人均純收入才1800元、年人均產糧300公斤,是典型的集庫區、山區、老區于一體的貧困村。”回想起兩年前村里的經濟狀況,蔡召成顯得“無奈”。
想法決定出路。早在2008年,蔡賢村附近的5個村子就有農戶養殖桑蠶,但基本上屬于分散養殖,規模不大。于是,蔡賢村開始集中種植桑樹、養殖桑蠶,并于當年春天引進優質桑樹苗“農桑14號”11萬株,到2010年春共引進“農桑14號”22萬株。截止目前,全村共發展建設桑園基地面積1100畝。
桑園基地建成了,養蠶成不成問題呢?2008年秋,蔡賢村開始秋蠶試養。據蔡召成回憶,當年共有13戶村民參與試養,養了9張蠶種(一張蠶種約有2.5萬只蠶子),結果,每張蠶種平均出鮮繭43公斤。“2009年,我們村春秋兩季養了63張蠶種,每張蠶種全年平均單產達45.5公斤。”說到這個,蔡召成似乎有著滿腔的熱情,“平均每張蠶種年產值有一千多元呢!”
成立合作社
隨著桑園基地的面積逐漸擴大、蠶種的出繭率逐步提高,農戶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據養蠶專業戶朱菊介紹,她家里共5口人,老伴和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平常自己一個人在家,僅能種點“口糧”。“一年只養三季蠶,加起來三四個月,能掙上五千多塊錢。”養蠶已有4年多的朱菊說,“閑時還能干點農活兒。”現在,她家的兩三畝荒地,早已種滿了桑樹。{page_break}
規模上去了,農戶的收益有保障了,那誰來替他們“跑腿”呢?2009年底,蔡賢村180戶蠶農自發成立了桑蠶產業專業合作社,主要擔負全村桑蠶產業有關桑園培育、家蠶養殖、生產資料的購進、產品(蠶繭)的銷售加工,以及技術指導等一系列事務。
合作社運營兩年后,養蠶戶種養桑蠶出現的問題確實明顯減少,但收益卻一直“止步不前”。“我們的蠶繭由江浙一帶的老板統一收購,但價格一般比市場價低一到兩元錢。”桑蠶種養戶蔡庸華“滿肚子委屈”,“再好的蠶繭,價格高低都由他們說了算。”他說,前年春繭的收購價每斤16元,今年春蠶的收購價跌到了每斤12元。
今年8月份,投入50萬元、吸收20多個工人,由村委會控股、村民入股的蔡賢絲被廠動工開建。蔡召成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規格為1斤的棉絲被需要10斤蠶繭,按1斤蠶繭12元算,10斤蠶繭的價格是120元,而用這10斤蠶繭加工成棉絲被的話,每床最高能賣到330元。”蔡召成介紹,一床棉絲被主要經過七個流程,即打棉、煉桶、漂洗、脫水、烘干、絎縫和包裝。“除去機器折舊、電費、人工費、成品包裝費,加工一床棉絲被能純賺100多塊。用蠶砂做成的蠶砂枕(蠶的排泄物),每個也能掙上三四十元。”
內銷為主
據蔡召成介紹,目前生產的棉絲被、蠶砂枕主要銷往黃石城區、大冶以及陽新等地,并借助仙島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的優勢進行出售。“今年出的3萬斤蠶繭已經賣了,只剩下1000多斤蠶繭,能加工100多床一斤的棉絲被。”蔡召成表示,明年的蠶繭將全部由絲被廠加工,到時蠶繭和棉絲被的收益加起來將達八九十萬。“這比去年強多了,去年總收入僅20多萬元。”蔡召成說。
對于蔡賢村目前的桑蠶種養模式,王英鎮鎮長蔡克金說,主要是以桑蠶產業專業合作社為依托,以市場為向導,以基地為載體,構筑“合作社+加工廠+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并堅持培育種桑大戶、養蠶大戶,以戶帶點,以示范點帶動全村,同時堅持“產、供、加、銷”同步推進,構建完整的桑蠶產業鏈,形成了桑蠶生產區域化、專業化、加工(烘干)銷售一體化的新格局。
針對相關的扶持政策,蔡克金表示,主要是在項目資金和惠農資金上予以傾斜,并提供相應額度的無息貸款。合作社成立之初,為保證農戶的積極性,政府對蠶繭收購價的差價部分進行了補貼。“基本上保證每斤蠶繭能賣到13元。”蔡克金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