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紡織服裝謀劃“三步突圍”
在經歷過兩周開工低迷期之后,泉州不少服裝企業表示嚴峻的經濟形勢所帶來的發展壓力已經顯性化,企業存在許多發展困境,需要政府和協會給予支持。
調結構:
技術投入探尋發展新模式
在去年轟轟烈烈投入多個新項目之后,海東青新材料集團今年定下了“停止擴產,尋求技術產品提升”的方向。在本次調研走訪中,該公司行政總裁粘偉誠明確表示該公司會更注重通過技術轉型來提升利潤空間。
據介紹,海東青今年將跳出原有鞋材產品范圍,定下了幾大重點產品方向:海洋稀有材料、基礎設施土工布材料、綠能材料等,這些高科技型產品將成為海東青著力發展的投入點。
調整產品結構的不僅是海東青一家企業。在化纖類產品遭遇銷售低迷之后,晉江南方織造有限公司也迅速調整了產品結構,加大了產業用紡織品類別的生產。新產品類別的出口為該公司去年銷售額保持上升貢獻頗多。
“主要是出口市場訂單。早幾年,我們公司就接國外產業用紡織品的訂單,近兩年來,這部分單量有所提高,這類產品成為我們的主打產品之一。今年公司初五開工,狀況良好,就是因為去年底接到國外產業用紡織品訂單。目前,訂單生產已經排到了4月份。”該公司生產部部長王孝卓表示。
上游紡織企業加大技術型產品投入比例的同時,下游品牌企業也加速邁出結構調整的步伐。
在石獅紡織服裝商會新任會長、愛登堡董事長田啟明看來,這幾年,閩派的下游服裝企業已經從重生產的橄欖型企業模式,轉變為重研發和品牌營銷的啞鈴型企業模式,也仍將是閩派服裝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企業發展模式、結構調整成為開春以來服裝企業思考最多的問題,如何通過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成為了閩派服裝企業打破現有桎梏的突破口。
盡管問題重重,但仍有企業在這輪困局中脫穎而出。蓋奇總經理黃莎莉介紹,此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牽頭促成了上海長勝集團與蓋奇公司合作組成團隊,建立了冷轉移印花示范區基地,并與時裝設計大師吳海燕合作,在上海國際面料展上舉辦了冷轉移印花專場發布會,向國內同行推廣了這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工藝技術。“目前,我們針對軍警系統,研發了抗紅紫外線漸變迷彩系列,還與國內的一些新銳設計師合作,切入牛仔工藝的研發。”正是抓住了研發,掌握了前沿技術,所以蓋奇得以順利打開自己的細分市場。
狼道服飾總經理劉奕群則表示,狼道將專注于“時尚牛仔”這一領域,“我們將打造帶有東方文化、中國特色、中國原創、中國制造的國際牛仔品牌,并與國際新興時尚接軌”。在過去一年,狼道贊助了2011FIAGT1世界超級跑車錦標賽,成為了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的壓軸,獲得了中國流行色協會授予的“中國時尚休閑男裝流行色發布基地”。這一系列無疑提升了品牌的附加值。
尋出路:
龍頭帶動小微企業拓發展
在座談會上,田啟明提出了對小微企業的憂慮。小微企業如何扶持?這成為了與會人士關注的焦點。
他提出,希望行業協會能夠通過協會的力量,為小微企業引入各類專業公司,幫助小微企業或從研發、提升品牌附加值,或幫助企業科學、系統管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他認為,如何引進高端人才是小微企業必須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行業協會可以幫助小微企業尋找托管經營的團隊,或由一個團隊服務企業的若干環節,或由一個團隊服務若干企業的一個環節。”
除了企業在積極尋求出路以外,相關政府部門也加大多渠道強化對小微紡織服裝企業的服務力度,拓展小微紡織服裝企業生存、發展空間,繼續經濟發展后備力量。
在晉江,“品牌產業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已經成為龍頭企業帶動小微企業發展的項目載體。據晉江市經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晉江將在全市范圍內鼓勵推廣“品牌產業園”運作模式,以品牌紡織服裝龍頭企業為主體,引導小微企業入駐,建設成為配套協作載體。而正在策劃籌建中的“中小企業創業園”將通過代建制、訂單式辦法為小微紡織服裝企業量身定做標準廠房,為其發展壯大做好服務。
龍頭企業帶動小微企業發展的模式,在晉江已經有初步的先行成功案例。以外貿訂單為主的晉江達麗服裝公司是深滬鎮的龍頭企業之一,這兩年隨著訂單量增長,該公司與周圍不少小微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將訂單外放,帶動了周圍小微企業發展。
“以大帶小,大小企業聯合協同發展,這將是未來小微企業發展出路之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紀朝表示,由于平臺、資源、成本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小微企業都適合進行投入研發、提升技術的。“像汽車品牌商,他們并不生產所有的配件,而是進行組裝,這樣的模式在服裝行業同樣可行。大企業應該牽頭進行研發,然后通過讓小微企業做配套或代工,帶動小微企業進行提升。
盼扶持:
行業牽頭 籌建知識產權平臺
“去年,作為公司的代表,我在北京待了3個月打了47場商標侵權的官司,每場平均需要2萬元成本。”隨著卡賓的品牌知名度不斷上升,分管零售的卡賓集團副總裁楊建群多出了一項工作:品牌維權官司,讓他深感無奈。
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帝牌、彬伊奴等多家知名企業的應和,他們也都有著類似的經歷。一方面是商標被仿冒,另一方面則是企業商標在國外被搶注,還有網購渠道假貨打不盡。
企業維權已經耗用了企業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在本次調研中,知識產權維權問題也成為討論熱點。
身處產業用紡織品這個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海東青深感技術專利的重要性。而單靠一家企業,技術力量畢竟有限,為此他呼吁,協會能否扶持紡織服裝企業建立專利交易平臺,為行業技術提升和專利維權保駕護航。
此建議得到本土不少紡織企業的推崇。他們認為,只有有針對性地對紡織這個中間產業進行知識產權保護,讓企業將好技術落地,再推動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提升和發展。
除此之外,不少紡織服裝企業還成為政府創造培育核心技術的平臺,培養學生、技術人才,引導企業打開國際通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