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服裝名字,何必用“洋牌”
FIVE PLUS、MOVE UP、LYDS、STAM……在武漢解放大道一家百貨商場四樓的女裝區,放眼望去,各專柜主標識幾乎都用的是英文名,價格也與國際接軌,一條圍巾三五百,一件春裝動輒上千元,細看商標,卻發現這些服裝產地多在國內,上海、廣州、東莞、青島等城市,也有武漢生產的。市場真的買賬嗎?
歐時力、麗蓓卡、艾格、馬克華菲、曼婭奴……這些聽上去洋氣十足的服裝品牌,卻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制造。昨天,記者走訪商場專柜了解到,歐時力產自廣州,麗蓓卡產自武漢,艾格、馬克華菲則產自上海,曼婭奴則產自深圳。
不光是國內服裝品牌愛取洋名,一些號稱日本韓國的服裝品牌,其生產廠地也多在中國。在解放大道的一家百貨商場三樓,臨近電梯口附近的五個女裝品牌,分別是IORI、IMMK、NICE CLUP、TAPNADE,店內一件襯衣就要五六百,外套則要上千元。它們的價簽上清楚地標明產地為青島、上海等。而店內銷售人員則一致聲稱,其品牌是日本的,也是由日本設計師設計,只是生產加工在國內,如果全部從日本原裝進口,加上關稅,衣服肯定不是這個價。仔細看一下吊牌,僅在設計一欄注明“日本”二字,其生產地、經銷商均在國內。
為何服裝偏愛“掛洋名”?
事實上,國產服裝品牌愛穿“洋馬甲”早已不是新現象。武漢一商場人士稱,早在十多年前,國內一些企業已開始趨向起洋名。“現在武漢一家百貨商場里,70~80%的服裝品牌用的是洋名。”
據稱,東方消費者普遍存在崇洋的心理,這不僅僅是中國、日本、韓國的服裝品牌都用的英文,品牌迎合消費心理并沒有錯;另外,現在很多國內品牌被國外企業看好,有合資或被注資的背景,而更換英文名;還有一種情況是,很多國內服裝老板做國外品牌代加工,其設計師本身是老外,出于與國際接軌的因素,也會給品牌起洋名。“總之,在消費者心里,洋品牌的身價還是要比本地品牌高。”
該人士稱,現在有些中文品牌的銷量也很好,可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需要起一個洋名,這也是品牌提升的過程。
武漢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稱,取洋名也是學習的過程,先模仿起個洋名字,再請些國外設計師,在服裝產業發展初期對于企業發展、先進技術引進等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
服裝企業苦修內功是根本
取個洋名就一定能贏得市場?對此,不論是消費者還是業界人士均不認同。
時尚人士楊小姐說,她現在買衣服很少認品牌和價格,主要是看款式,只要是適合自己風格就好。“商場里的服裝品牌每年都在更換,現在很多品牌都用英文名,但真正能被我記住的,還是那些款式適合自己的。”
有商場人士稱,若在十多年前,中國人盲目跟風的現象確實很多,現在,大牌、奢侈品一統天下的局勢正在被打破,消費者也會理性思考,有了個性化的需求。服裝企業不應盲目地被國際潮流帶著走,要潛心打造自己的品牌。現在國內的一些品牌發展很快,雖然不能和國際一線大牌比,但在整體產品質量和服務上不輸于歐洲二三線品牌,例如廣州的“例外”、深圳的“吉祥齋”、杭州的“江南布衣”等都擁有相當一批忠實的消費者。
武漢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稱,服裝企業并非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高附加值的時尚產業,服裝企業創品牌,最終還是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光靠取一個洋名并不能贏得市場,要在服裝設計、產品研發上下功夫,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只是新瓶裝老酒,一樣會失敗。”一般而言,服裝企業的成本中,設計研發、產品推廣的費用至少占到10%以上,而現在一些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不夠,僅靠抄襲度日,最終難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