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洋品牌為何采用中國標準銷售
一年一度的“3·15”產品質量大閱兵,在上周落下了帷幕,一批國際名牌在各方力量的監督和曝光之下丑態百出,品牌魅力一落千丈,與高檔奢華、優質安全、規范運營等既有的國際品牌形象相去甚遠。
出事之后,很多國際名牌都抬出了一塊擋箭牌:按中國標準,產品是合格的。那么,筆者就想反問:像鞋服零售終端那些“洋品牌”都按照中國標準生產了銷售了,那你們還算國際名牌嗎,還有什么資格賣得比國貨貴?留給消費者的想像空間,也就是高標準、高要求下的國際品牌魅力還存在嗎?
中西有別 雙重標準
在消費品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天然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于身處弱勢地位的消費者來說,由國家權威部門制定的“產品安全”、“質量標準”,便成為“評判產品質量”最為重要的參照體系。
不過,在這些“標準”之中,常常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因為,這些標準可能已經被制造商綁架;因為,在中國市場,制造商可能執行遠低于全球的標準;因為,在某些消費品市場,標準可能非常模糊,甚至根本不存在,而制造商可能因此肆意妄為。
而這,并非“受迫害妄想癥”。
2月21日,美國強生公司發表聲明稱,其首席執行官韋爾登將于今年4月卸任,由副董事長格洛斯基接任。外界評論,強生此次高層變動,或與此前3年的多起產品召回事件相關。
已在強生任職超過30年的韋爾登,過去10年一直擔任CEO和董事長。在其任期內,成立于1886年的強生,已發展成擁有250家子公司的超大型企業,產品涵蓋處方藥、醫療器械、個人護理產品等領域。但2009年9月以來,這家全球最大醫藥保健公司的“產品召回”次數已高達25次,從隱形眼鏡到兒童用泰諾,從人工髖關節到嬰兒日化用品,以致讓人驚呼,強生怎么了?
不過,強生的全球召回卻幾乎從不涉及中國大陸市場。每次事發,強生中國公司總是言之鑿鑿地稱:問題產品與中國無關。
強生最近一次召回,發生在一個月前。2月17日,強生宣布,因藥品瓶體設計原因,將召回在美國銷售的57.4萬瓶“葡萄味退燒藥泰諾口服液”。當時,強生中國照例發表書面聲明稱:“中國消費者目前使用的我公司的非處方藥品,均是由上海強生制藥在上海工廠生產,完全符合中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質量安全可靠,不存在國外召回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同樣的情形已多次出現。當輿論質疑強生在中國實施“雙重標準”時,強生方面均會稱,其在中國生產的所有產品“完全符合GMP標準”。
但符合GMP標準,并不意味著就不是“問題產品”。“這就是監管體系的差異。”一家國內藥企人士稱,美國FDA(食品藥品管理局)被公認為是全球最嚴格的食品與藥物管理機構,而許多被FDA查出有問題的產品,在中國卻“沒有問題”。
全球連鎖卻像“夫妻店”
除了產品質量,所謂的國際化管理模式,進入中國市場化,淪落到了“夫妻店”的檔次。麥當勞食材掉地上可以撿起來再用,家樂福可以賣過期肉,這種屬于一些惟利是圖的不法小攤販的行徑,竟然在號稱規范化經營的全球連鎖店里出現。
以家樂福為例,管理的本土化,考驗著家樂福這家進入中國市場近18年的世界零售巨頭。
3月16日,針對鄭州花園店修改肉類產品標簽等生鮮食品管理漏洞事件,家樂福相關負責人作出回應稱:家樂福已立刻展開調查,在此期間對當事責任人做出停職處理,并責成其接受調查。同時還迅速成立專門團隊,配合鄭州當地工商執法部門,嚴查相關問題。
一位家樂福內部的管理人士表示,“家樂福已經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零售巨頭,不可能在食品安全上沒有嚴格的操控規則。值得反思的是,雖然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十余年,但是,管理的本土化,卻總是遭遇一些挑戰”。
前家樂福亞洲首個冠軍店店長、獨立管理咨詢人士王濤認為,“業績壓力和腐敗可能是眾多門店員工和管理層不按照規則辦事的原因。”上周公布的家樂福2011年年報顯示,家樂福全年收入827.6億歐元,同比增長了0.9%。其中,運營利潤下滑了19.2%,僅為21.8億歐元。
國際奢侈品屢遭投訴
目前,中國已成為歐美等國際奢侈品牌消費大國,但很多奢侈品牌在華服務卻不盡如人意。一些被中國消費者追捧的品牌甚至在售后服務上內外有別嚴重。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3月15日到2012年3月15日,共收到各類奢侈品牌售后投訴3756件,在時尚大牌的投訴量榜單上,普拉達居榜首。按照類別來看,國際名表投訴最多,占整體比例的46.5%。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歐美等國際奢侈品牌消費大國,但是在服務上,中國消費者并未享受到頂級的服務。這些頂級品牌對中國消費者給予和歐洲等地區雙重標準的服務。世界奢侈品協會稱,同一個奢侈品牌每年在華的售后投訴者平均要比歐洲多出65%以上。
在所有投訴意見中,涉及商品質量投訴占據57%,涉及售后服務投訴占據43%,已得到滿意回復或已經解決的比例僅占16.2%,投訴者大多對售后服務及態度表示不滿,有待改進。
“投訴處理不及時”、“維修時間過長”、“維修價格過于高昂”等,成了歐洲奢侈品牌在華服務為消費者所詬病的“特色”。世界奢侈品協會認為,這其中原因在于國際大牌在中國商業市場拓展成本低,品牌開店速度過快,疏于對銷售服務團隊的培訓和管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