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康乃馨—紀念母親節
每年的春暖花開時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會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慶祝一個溫馨的節日——母親節。這一天,在外奔波的兒女們大多要回到母親身邊,幫母親洗洗筷子洗洗碗,為父親捶捶后背揉揉肩,表達一份孝心。而孩子們則把自己用省下的零花錢為母親購買的鮮花、禮物或自制的賀卡獻給他們親愛的母親,向母親表達謝意。
關于母親節的由來一直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那時,古希臘人每年都要在春季舉行特別的慶祝活動,以紀念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赫斯提亞等眾神之母希布莉。到古羅馬時,這種慶祝活動的規模變得更大,往往持續三至四天之久。17世紀初期,隨著基督教的流傳,英格蘭人為表達對耶穌母親瑪利亞的崇敬,把四旬封齋期(為慶祝耶穌復活而舉辦的長達40天的宗教活動)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以表敬意。那時候,有許多的窮人都在有錢人家里幫工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母親節這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并鼓勵他們回家與媽媽團聚。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教會便將四旬封齋期的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表達人們對母親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受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
在美國,最早關於母親節的記載是1872年由茱麗雅所提出的。那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茱麗雅親眼看到了戰爭帶來的惡果是死亡、疾病和危機,而且體驗到了和平與平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于是,她號召全國婦女團結一致尋求解決沖突之路,并在波斯頓等地舉行母親節的集會,發表了《母親節宣言》,建議將“母親節”這一天獻給“和平”。盡管她的建議沒能引起當局的重視,也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母親節組織,更沒能確立具體的母親節日期,但她卻給后人留下了可貴的啟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西維琴尼亞州格拉夫頓城教會學校的總監、有著10個子女的母親加維斯夫人在給學生們講述戰爭中一個個為正義捐軀的英雄故事時,一個想法涌上心頭:為祖國貢獻這么多英勇戰士、保證戰爭勝利的,不都是那些含辛茹苦撫育子女的母親嗎?她們的兒子血染疆場,可誰知她們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和犧牲呢?因此,她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或母親節,給這些平凡的女人們一點慰藉。可惜她沒等愿望的實現就于1905年與世長辭了。她的女兒安娜?加維斯目睹了母親撫養自己和兄弟姐妹的辛勞,認為母親的提議符合人心,因此她一連寫了數十封信,分別寄給了美國國會、地方州長和各類婦女組織,并說服了她母親所屬的、位於西維琴尼亞州的教會,在她母親逝世二周年的忌日——即1907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舉辦了母親節慶祝活動。隔年,費城人也開始在同一天慶祝母親節。之后,安娜和支持者們又不斷寫信給政府各位部長,要求設立全國性的母親節。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鄭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也就是加維斯的忌日,定為“母親節”。同時還規定,每年母親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以表達對母親的尊敬。由于加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因而這種花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征。
母親節創立后,陸續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同。而在我們國家,則是在港澳臺地區流行起來之后于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被內地的民眾所接受,名貴的珠寶,象征母愛的康乃馨,特制的愛心甜點,精致的手工賀卡等,都成為人們向母親敬獻愛意的禮物。從1988年開始,中國南方的一些城市開始有組織的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并把評選“好母親”作為內容之一。上世紀末,隨著中國與國際的日益接軌,母親節這一節日在中國大陸各地日益推廣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母親節概念。現如今,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中國人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一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