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老工藝師40年熱度不減 將戲劇服裝工藝傳承下去
前天,在漢口一個戲劇服裝加工作坊,工藝師姜成國介紹,他做戲服加工已經40年,面臨戲劇服裝工藝即將失傳的局面,姜成國和幾個老同事堅持做戲服,如今,他的作坊成為武漢市非遺保護中心在該專業領域的唯一顧問單位,使他感到欣慰和驕傲。
中國傳統戲劇服裝俗稱“行頭”。從屬于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戲劇服裝,屬于“寫意藝術體系”,是一種由生活化服裝加工提煉而成的藝術化服裝,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歷史生活服裝又并非歷史生活服裝,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化服裝。傳統戲劇服裝憑借和依賴物態化了的服裝美學意蘊,與傳統戲劇表演的程式性、虛擬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為人物的傳神抒情”服務為最高的美學追求目標。具有程式之美、律動之美、裝飾之美和符號之美的意蘊。
服裝作為戲劇中審美客體最直觀的外在形式,通過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三種主要表現形式,強化了自身在戲劇綜合因素中的主動性,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戲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個性的表達。
追溯戲劇的起源——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在狂歡的酒神祭典上,把自己裝扮成理想中的諸神,盡情舞蹈,帶著昂然自得的歡喜欲狂,大步行走、跳躍、歌唱,以此表現一種“使動物說話,使大地流出牛乳和蜂蜜”的超自然力量。作為與人最貼身的服飾,與舞者的儀態、動作、表情一起,展示舞者縱情狂歡的喜悅靈魂。在這最原始的戲劇形態中,戲劇服裝的表現功能就有了最初的體現:再現古希臘人理想中神的形象。戲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戲劇服裝自然不同于生活服裝,它更典型地塑造、表現了人物形象。戲劇服裝還是綜合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臺詞、動作、布景、燈光、音樂等因素共同構成了戲劇的整體系統。由于這種戲劇結構的綜合性,決定了戲劇服裝本身是一種多方位的投射因素,一種能激發創意、加強表現力的形式語言。
隨著戲劇的不斷發展和戲劇體系的不斷完善與規范,戲劇服裝的表現力也愈發突出。在戲劇中,服裝作為審美客體最直觀的外化形式,從序幕至終場,始終提供著劇中潛在的背景與情感信息,引導觀眾進入某種特定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根據劇情要求及塑造角色類型的需要,可以確立戲劇服裝以下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