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品牌如何消化高成本 實現“性價比”定位
廣州某歐萊斯名牌折扣店內,成堆的庫存商品以超低折扣正在銷售。一位站在李寧品牌前權衡了幾分鐘的顧客,最終調轉頭,拿起了一件之前看過的耐克T恤埋了單。理由直白而且簡單:同等款式、同等價位的T恤,耐克“更劃算”。
這不能不讓中國企業反思一個問題:什么是“更劃算”?來看一看這樣的例子:某男在百貨公司看中了一條國產品牌的免燙休閑褲,但即便5折之后,售價也在500大洋以上,而他在網上外貿店最終買了一條同款式、同質地的褲子,價格還不到250元。同樣不久前從歐洲“血拼”回來的羅姓老板,在國外奧特萊斯買了一雙打了折的普拉達皮鞋,僅花費200歐元,在國內,有些許知名度的本土品牌,一雙男鞋的標價已至少在1000元以上。
幾乎是毫無懸念的選擇,讓“更劃算”清晰可見:那就是用盡可能少的錢,買到盡可能好的產品。用行話來說,就是“性價比”高的產品。這是大多數顧客的“天然本能”。但遺憾的是,中國的服裝、鞋類企業近年來集體“走火入魔”,紛紛想扛起“高端”、“國際化”大旗。而在“高端”、“國際化”的鼓噪下,本土品牌火速“自抬身價”,以至于商品的出廠吊牌標價,從原先高于成本的3倍瘋狂翻滾至成本的7-10倍。
或許不該過于苛刻。前幾年棉紗價格的“神經錯亂”令服裝企業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百貨等零售渠道的費用屢屢攀高,新《勞動法》出臺后人工成本雪上加霜,以及高庫存的最后一根稻草,已將中國服裝鞋企逼到墻角,轉型脫困已經火燒眉毛。
就現在來看,在轉型的方向上,眾多本土品牌選擇了向消費金字塔的上端騰挪,而為了配合這種“乾坤大挪移”,他們的確在產品設計、渠道創新等方面消耗了不少精力。然而,這些產品設計、渠道創新的含金量,還不足以與之不斷飆高的價格相匹配。
與中國本土品牌的盲目“拔高”相比,讓我們來看看國際品牌如何消化高成本、實現“性價比”定位。
優衣庫是近年來擴張最快的快時尚品牌之一,它此前與纖維生產廠商攜手合作開發的新型面料,打造出只有206克的超輕薄羽絨服系列。這個系列羽絨背心售價只有299元,但波司登舊款的一件羽絨背心專賣店標價則要300多元。走技術路線的優衣庫在癡迷于品質創新的同時,價格僅停留在中低端,通過市場擴張、薄利多銷消化成本。
ZARA走的是削減供應鏈成本的路線。這家排名第一的服裝品牌并不拘泥于中國制造,為了減少供應鏈時間,它甚至在土耳其生產服裝為西班牙市場供貨,這種就近采購讓其產品從設計到運輸再到上架,只要17天,而且服裝款式多、每款數量少,基本零庫存。
相比較來說,中國的服裝鞋企相當“偷懶”,通過提高價格其實是一條他們自以為最快消化高成本的捷徑。但這條“捷徑”最終的方向,卻可能是萬丈深淵。
目前在中國服裝消費市場,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眾多的鞋服網點、外貿小店占領了主要的市場;往上,國際快時尚巨頭們攻城略地之后,因款式、價格優勢,在原本休閑服的領域掃蕩一輪,而耐克、阿迪達斯因人民幣升值后帶來的降價空間,令計劃走“國際化”路線的李寧等品牌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再往上,本土品牌的持續提價,已令他們開始與國際奢侈品大牌們推出的“輕奢侈品”系列的價格重疊,而后者雄厚的品牌優勢以及本土渠道商給予的裝修補貼、返扣點優惠,是本土企業望塵莫及的。不難看出,眼下的市場格局中,中國本土品牌已被天羅地網層層圍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