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省份開始重建絲綢之路
目前,作為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中亞,吸引了美國、歐盟、中國以及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區域外國家發起設立了多個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中亞也是歷史上最早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地區,著名的絲綢之路貫穿整個中亞地區。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中國西部省份也開始重建絲綢之路,推動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啟動中國西部外貿發展的“發動機”。
今年8月份,國務院批復設立蘭州新區,“戰略定位”是建設成為面向中亞、西亞的區域性國際交流戰略平臺。至此,中國西北地區多個省份都已將自己的“開放”選擇向西。除去新疆的先天“沿邊”條件之外,2001年,“歐亞經濟論壇”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一項重要交流合作平臺落地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地區另一個內陸省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也發揮自身優勢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組織的合作框架下找到了內陸開放的定位。
甘肅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張建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向西開放,就是重新打造“21世紀的陸上絲綢之路”。甘肅、蘭州及蘭州新區的“世界眼光、戰略思路”就是要牢牢把握這一重大的歷史機遇,把開放開發、合作發展的眼光投向更加廣闊的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發揮比較優勢、建立緊密經貿關系,形成發展共贏的局面。
張建君教授認為,甘肅作為歷史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有近1700公里的絲綢之路交通干道橫穿甘肅全境,具有寧夏和陜西所無法比擬的交通優勢,是聯系新疆與內陸的主通道;甘肅素來是一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省份,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電力能源等一系列工業方面,都較寧夏、新疆具有比較優勢;同時,甘肅還是一個華夏文明積淀深厚,自古具有多民族融合發展傳統的重要省份,全國56個民族有55個在甘肅定居,民族的多元性與文化的多樣性長久融合存在,在宋代之前一直是中國商貿、外事活動的前沿地帶。
中央民族大學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洋教授對記者說:“今年以來,向西開放的提法的確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民族的多元性與文化的多樣性將是新絲綢之路能走多遠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由兩長線(長城和長征路線)勾畫的內地與邊疆兩元一體乃是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最大特點。歷史上的中國西部邊疆曾長期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中國不能總把眼光盯在中東部的“中國制造”上,還要啟動另一部發動機,即以新方式和新機制來推動邊疆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