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落后”給中國經濟帶來什么警示?
溫州落后了!這個神奇而充滿活力的土地,曾以領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而成為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的一塊“樣板田”,創造了無數奇跡和輝煌。但是,近年來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空心化”嚴重,隨著投機狂歡泡沫破滅,導致經濟發展深陷漩渦。
分析人士認為,溫州發展教訓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警示:立足實業才能強國興邦。
13項全省“墊底”的數據令人震驚
日前,浙江省溫州市委市政府決策層在一次會議上首次公開經濟“墊底”數據,坦誠正視溫州已“落后掉隊”。
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2012年在16個經濟主要指標中,溫州市大多數指標處于全省“倒數”行列,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規上企業(年產值2千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等9項指標均倒數第一。另有4項倒數第二,共13項在全省“墊底”。而多年前,溫州發展歷來雄居浙江省前三名杭、甬、溫。
今年7月初,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到溫州調研時嚴肅指出,新形勢下溫州發展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之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30多年來一直沒有擺脫“低小散”的產業結構和縣域經濟的路徑依賴,而且產業“空心化”嚴重阻礙了溫州發展。
現狀
“企業規模,產業分布”溫州全面落后
溫州經濟起步于家庭工業和加工工業,產業相當部分集中在服裝、皮鞋、眼鏡、塑編等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低的行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離散度大的“低小散”問題突出。增長方式主要靠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產業層次長期得不到有力提升。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
看企業規模,溫州民營企業大量的是中小、小微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僅41家,是省內“第一梯隊”(杭州、寧波、紹興)的“零頭”。
看產業分布,溫州產業“宏觀集聚、微觀分散”的特點較明顯。溫州現有大大小小的產業園區數量很多,其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12個,而園區總建成面積僅100個平方公里,成不了多大的氣候。相比之下,寧波市有9個,建成面積卻高達300平方公里,“排行”在后的紹興市15個,建成面積294平方公里。溫州為之汗顏。
專家認為,溫州產業空心化有三個標志:大量資本游離出實體經濟轉向炒股、炒房、炒煤、炒礦等投機領域;打著實體經濟幌子向社會和銀行融資;大量亟待轉型升級的實體企業被迫外遷。
分析
“低小散”“空心化”的根源在哪里?
“產業結構低小散、以低成本和低價格競爭的落后增長方式,導致溫州經濟產業空心化和低層次產能嚴重過剩,大量資本逃離實體經濟,追逐投機炒作,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噩夢不期而至。”溫州市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
從2005年起,溫州企業外遷呈“井噴”之勢。早在2008年,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的一份報告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外遷,民間資金外流,溫州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現象。特別是近年來,除了原有的幾家大企業,溫州基本沒有在本土上形成新的有影響力的經濟主體。而實際上,一些本土大企業在外地的投資額、產出規模也已大于本地。溫州單純依靠仿造、簡單作業、人口紅利的產業發展方式,使得產業始終徘徊于中低端。
溫州市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說,近十年尤其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用工貴、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凸顯,傳統制造企業微利,像刀片一樣薄,甚至虧本經營。與此同時,土地增值和房地產增值等收益遠遠大于做實體,投資嗅覺靈敏的溫州人即刻抓住將投資轉向“短、平、快”的投機領域。
溫州樂清市2010年做過一項調查,“低壓電器之都”柳市鎮的規模以上企業,70%以上利潤不再投資本地產業,而是轉移到外省市開發房地產、建高科技項目,也有不少資金在買樓、開礦等。
在高利潤的誘惑下,實體經濟開始成為投機的“幌子”。
曾任樂清政協一位負責人坦陳,把企業作為融資平臺,以此獲得大量銀行貸款,轉而投資房地產等虛擬經濟行業,這種現象在溫州比較普遍。“一家年產值1億元左右的企業,居然能獲得銀行總授信10億元。”
發展環境不佳、土地要素供給不足且價格飆升,“魚長大了,魚塘太小”,許多發展壯大后亟需轉型升級的企業被迫遷往外地,也導致溫州本地產業“空心化”。周德文表示,目前,在全國各地約有3.5萬家工廠和6-7萬家貿易企業是由溫州企業主外遷后投資的。
各種投機泡沫破裂后,溫州經濟無奈自食其果。“溫州經濟失去了發展的十年,但如果經過深刻反思,厘清思路,立足實體經濟,倒逼轉型升級,相信依然能夠迎頭趕上。”有關專家說。
警示
溫州到了一個不進即退的重大關口
“溫州經濟就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許多專家表示,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前沿地帶,溫州問題最先顯現。他們指出,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創業和實業精神削減,任由熱錢、快錢投機取巧,中國經濟也將面臨危機。
近期出現的“錢荒”現象折射出危機端倪: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游戲;在銀行體系到處蔓延的“錢荒”表象之下,是實體經濟不斷失血的恐慌。
“標兵漸遠、追兵逼近”,溫州新任市委書記陳一新嚴肅告誡決策層全體成員,溫州到了一個不進即退的重大關口,要切實增強危機意識,推進轉型升級,發展提升民營經濟,再創輝煌。為此,溫州市決策層痛定思痛,決定“返璞歸真”,不再“東張西望”,戰略部署重振實體經濟。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劉剛教授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必須加大改革,合理配置金融資金分布,使其與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大力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走出一條“以實體經濟為主,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緊密匹配,由創新驅動促進產業升級的道路。”
專家關注到,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也表現出中央下大力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使經濟逐漸回歸健康常態的決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